13
無數歲月消失在無底的黑暗中了。可是,我們竟把我們可憐的手電燈光照及的那一小截區域稱作曆史。
14
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是獨特的重複。
15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是我們的全部所有。誰都不願意時間飛速流逝,一下子就到達生命的終點。可是大家似乎又都在“消磨”時間,也就是說,想辦法把時間打發掉。如此寶貴的時間似乎又是一個極其可怕的東西,因而人們要用種種娛樂、閑談、雜務隔開自己與時間,使自己不至於直接麵對這空無所有而又確實在流逝著的時間。
16
我時刻聽見時間的流逝聲。這使我與自己的任何眼前經曆保持了一段距離,即使在情緒最亢奮時,也對自己的痛苦和歡樂持一種半嘲諷、半悲憫的態度。我既沉溺,又超脫。我常常大悲大歡,但在歡樂時會忽生悲涼,在痛苦時又有所慰藉。我的靈魂不是居於肉體之中,而是淩駕肉體之上,俯視這肉體的遭際。我降生得不完全,有一半留在天堂,於是這另一半也就不能在塵世安居,常常落入地獄。
17
人類為何要執拗地尋求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本體(梵、太一、道、理念……)呢?為了擺脫自我的局限性。正是在時間和空間中,人的個體生命的存在才顯出了它的渺小和空幻。
18
人生活在時間和空間的交叉點上,向兩個方向瞻望永恒,得到的卻永遠隻是瞬息。
19
希臘人有瞬時,中世紀人有永恒。現代人既沒有瞬時,也沒有永恒,他生活在兩者的交接點上——生活在時間中。
瞬時和永恒都是非時間、超時間的。時間存在於兩者的關係之中。
20
有兩種還原。
每一個當下的生命狀態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但是人卻要把它們削齊拉平,整理歸類,還原為無個性的概念。結果是扼殺了這些獨特的生命狀態。
另一種還原正是出於對獨特的生命狀態的珍視,既然每一個當下的生命狀態都會消逝,而人無論如何不願失去它們,於是竭力要把它們與某種終極價值聯係起來。
科學上的還原是把瞬時平均化,哲學上的還原是把瞬時永恒化。
21
人有兩種衝動。一種是審美的衝動,陶醉於當下瞬時的獨特感受;一種是形而上的衝動,渴望永恒。每一個大哲學家、大藝術家的偉大就在於,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溝通了這兩種衝動。
每一個當下的生命狀態的意義就在於其不可重複性,但人還是要尋求一種使這一切不可重複的個別狀態不致失落的恒在的意義。正因為珍惜瞬時,一心挽住瞬時,人才渴求永恒。
然而,瞬時不可挽留,永恒不可企及,這是藝術與哲學的共同悲哀。
22
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但是,一個尋找終極價值而終於沒有找到的人,他真的一無所獲嗎?至少,他獲得了超越一切相對價值的眼光和心境,不會再陷入瑣屑的煩惱和平庸的憂患之中。
不問終極價值的價值哲學隻是庸人哲學。
23
“超越”一詞用得愈來愈濫了。其實,按其本義,“超越”是指擺脫人類的根本局限性,達於永恒和絕對。可見,隻有在宗教和藝術的幻想中,才可認真談“超越”。在現實中,隻能談“超脫”,即徹悟人類的根本局限性,對暫時和相對的人生遭際保持心理距離。
24
一切複活都在回憶中,一切超越都在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