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美國一直保持著特殊的關係,它們從“一戰”的時候就開始結盟,可以說關係一直非常“鐵”。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支持美國最堅定的就是英國和澳大利亞,英國出兵幾萬人,澳大利亞出兵不值一提,數量太少。從這點可以看出,英美同盟這種深入程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但從釋放邁格拉希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新趨向,就是民間輿論對政府政策的左右。
釋放邁格拉希激起的是洛克比空難死亡人員家屬的憤怒,然後引發了美國民眾的憤怒。美國政府當然也有表態,美國政府司法當局都有表態,但是他們的表態比較節製,不像網民那麼肆無忌憚,抵製蘇格蘭酒——全世界最著名的威士忌。
我們一方麵可以看見,民間輿論趨向對政府的壓力。提前釋放邁格拉希的信號,是不是兩國關係要產生問題的信號?兩個國家之間不管關係如何緊密,但是涉及自己利益方麵,是必須有所表示的。
國家利益就是最大的政治。
這個事件給我們很大的提示:我們有時不由自主把國家之間的關係僅僅作為政治關係,或者僅作為經濟關係或外交關係來看待,在國家利益意識上,我們上升的程度、自我感覺還不是很高。當中國和某些國家發生貿易糾紛問題,包括和澳大利亞就熱比婭入境等問題,我們的輿論做出了非常好的反應,官方也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反應。
從英美這輪關係,提示我們要把一些問題剝離開,政治問題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是經濟問題,文化問題是文化問題,分別單獨處理。不要把所有問題都上升到政治問題,所有問題都要服從國家利益,以國家利益為核心。
鄧小平同誌在1989年講,以中國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觀察和處理問題。
這次英國就是典型的以本國的國家利益處理問題。釋放邁格拉希對英國可能帶來好處,一方麵是冠冕堂皇的人道主義關懷,能夠得一些分;另一方麵是國家利益,和利比亞緩和關係,同時從利比亞獲得天然氣資源,對其國家利益是很明顯的。
這次美國在反彈,也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認為,現在把人釋放了,他回去以後在利比亞獲得英雄般的歡迎,那麼以後對反恐問題,會產生一種激勵、鼓勵的效應。這效應是美國人不能接受的,哪怕英國跟美國關係這麼深。
美國要對英國強烈反彈,雙方在這個問題上雖然唇槍舌劍,但都是有節製的。這種爭論其實並不會影響英美之間包括在全球反恐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
但是有問題必須擺到桌麵上,而不是按照習慣的理解,一方忍一忍就算了,或者一方講講大局。沒有大局——大局就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就是寸土必爭。
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我們也得學會這種方法,當別人做了直接影響國家利益的事情時,我方要做出有效的反擊。但是這種反擊並不是終止外交關係,召回大使,然後兩國互不來往。而是就事論事,你給我一個措施,我必須給你一個反措施,這樣才能知道你的措施對我的利益的影響。我的反措施對你的利益產生的影響,讓你知道你要對自己的決策付出代價。
我覺得英美這次的互動實際上給世人——尤其給我們這些受東方倫理影響的中國人——在維護自身利益上,能夠向他們學一學,怎樣更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英國和美國一直保持著特殊的關係,它們從“一戰”的時候就開始結盟,可以說關係一直非常“鐵”。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支持美國最堅定的就是英國和澳大利亞,英國出兵幾萬人,澳大利亞出兵不值一提,數量太少。從這點可以看出,英美同盟這種深入程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