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曆史與反思 第三節、現實批判:諶容
諶容49小說《人到中年》從眼科大夫陸文婷一天上午的手術室經曆寫起,她的助手,好友薑亞芬要移民加拿大,她關切地問好朋友,一天上午三個手術能行嗎?女兒的肺炎好了嗎?而陸文婷的回答是除了這隻眼睛什麼也不想。一推出畫麵的陸文婷就是一個極度敬業也極度辛勞,家庭事業一肩挑的中年女性形象。四個半小時的手術下來,她也因心肌梗塞住進了病房。
故事敘述就從躺在病床上昏迷的陸文婷的幻覺和前來探望她的人的回憶展開,十八年前,陸文婷通過自己的刻苦攻讀進了這家大醫院,在著名眼科專家孫逸民的培養下,成長為醫院的骨幹。在這裏,她收獲了甜蜜的愛情,擁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然而這條路她走得極為艱辛,正如略帶官僚氣的趙院長所說:“這是一個信號啊!中年大夫,是我們醫院的骨幹力量,工作上擔子重,生活負擔也最重,身體素質一年不如一年,長此以往,一個個病倒了,……”“什麼,四口人一間房?是啊,是啊,是這個情況。工資呢?工資多少?五十六塊半?你看你看,難怪人家說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真是一點不假。嗯,去年調工資,怎麼沒給她調?”陸文婷窘困的生活現狀攤在了讀者麵前。
陸文婷每天超負荷運轉,在單位是頂梁柱,手術一個接一個,家庭一天也離不開她,在她正忙得不可開交時,女兒佳佳發燒了。但她一直把病人看完了才趕往托兒所,給女兒看完急診,兒子園園還在等著她做午飯,隻好買個燒餅給兒子充饑。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每天中午,不論酷暑和嚴寒,陸文婷往返奔波在醫院和家庭之間,放下手術刀拿起切菜刀,脫下白大褂係上藍圍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分秒必爭的戰鬥。從捅開爐子,到飯菜上桌,這一切必須在五十分鍾內完成。這樣,園園才能按時上學,家傑才能蹬車趕回研究所,她也才能準時到醫院,穿上白大褂坐在診室裏,迎接第一個病人。
一遇到今天的情況,全家就有麵臨饑餓的危險。”
她是清貧的,淡泊的,是執著於事業追求的。但是逼窄的空間,照料小孩的辛苦,一家人共用一張書桌的窘迫,陸文婷隻好歎一聲:“生活,你是多麼艱難!”她把問題的症結歸為不該結婚。而即將出國的劉學堯則以似醉非醉的話語道出了問題的本質:
“陸放翁的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呀!我是個無名醫生,可我不敢忘卻國家大事。我請問:誰都說中年是骨幹,可他們的甘苦有誰知道?他們外有業務重擔,內有家務重擔;上要供養父母,下要撫育兒女。他們所以發揮骨幹作用,不僅在於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才幹,還在於他們忍受著生活的熬煎,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包括他們的愛人和孩子也忍受了痛苦,作出了犧牲。”
正說明了“知識分子的不幸加重了知識婦女角色的緊張,知識婦女角色緊張突出了知識分子的不幸。”50陸文婷有“寧肯犧牲自己,也要普救天下”的醫者仁心,可現實中的待遇卻讓她的奉獻變得極為悲涼。耗盡智力,精力,體力,超負荷運轉的結果是造成陸文婷式的中年悲劇。就連金屬也會疲勞,會斷裂,更何況人。小說結尾,陸文婷的幻覺裏與摯愛的丈夫、兒女、醫院、病人一一道別,她的病出現了險情,生死未卜。
因此點出作品“珍惜人才”的主題。同樣身為醫院骨幹的薑亞芬、郭大夫先後去了國外,已經批準和正在申請要走的還有好幾個。人才外流,沒有外流的被累倒成為知識分子的現狀。在陸文婷悲劇後麵是一個更為廣闊深邃的現實。作者力圖“把人間的悲喜劇放在一定的曆史範疇,探索決定人物命運的曆史淵源,寫出更深刻更本質反映曆史麵貌的作品。”51
諶容非常關注女性問題,她的作品常以描寫女性生存狀態的方式來表達對女性的關懷。《永遠是春天》中塑造的這兩個女性實際上都未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未能實現自己的獨特價值,而是男權中心文化與政治需求共謀下的犧牲品。韓臘梅是新社會女性觀的產物,雖然可歌可泣,實際上已經成為非女性。她將全副身心獻給工作,在男性化大袍下女性特征幾近消泯,她也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要求與渴望。形同孤家寡人,實為男人精神伴侶的女戰士。而師麗華則全副身心奉獻給男人和家庭,表麵上家庭和美,實際上是男人的附庸的平庸的女人。退回到傳統文化對女性的定位上,她重蹈覆轍,淪為第二性,為男性的需求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