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陸 遜 石亭之戰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其子劉禪很快即位,並任命諸葛亮為輔政大臣。諸葛亮為了大局考慮,並沒有出兵伐吳,而是主張同東吳議和。就這樣,吳、蜀之間表麵上恢複了聯盟的關係。
剛開始,孫權在處理吳蜀之間的事情的時候,會不時地征求陸遜的意見,也會讓陸遜看往來的文書,甚至有些文書孫權會全權交給陸遜辦理。
漸漸地,孫權和陸遜的關係既像是君臣關係,又像是朋友關係。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曹睿命賈逵從西陽向東關,大司馬曹休從安徽向潯陽,司馬懿從江陵出發,三支人馬共同出兵,討伐東吳。
此時的東吳並沒有采用硬碰硬對策,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偽降誘騙的計策,使曹休上了一個大當。
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周魴給曹休寫了一封信,大體上看,其中包括七條:
第一,我想向你投降;第二,投降的原因是迫不得已;第三,迫不得已的原因是對境內民眾的動亂鎮壓不利,將得到誅族的懲罰;第四,投降事宜的聯係方式;第五,投降的具體實施建議;第六,情勢緊急,宜速不宜緩;第七,希望得到好處。
事情是這樣的:揚州司馬大都督曹休上表,說東吳鄱陽太守周魴,願意拿他所管轄的郡投降,並書密信一封。魏主曹睿接過密信,坐在床上與司馬懿一同看了起來。
司馬懿看過密信,說:"周魴的話很有道理,應該可以消滅吳!臣願意帶領一部分人馬前去幫助曹休。"
即將出兵的時候,謀士蔣濟出麵阻止,他說:"吳人的話反複無常,太不可信了。我們這樣深入敵境,將要麵臨的是東吳的精兵強將。而且,東吳大將朱然在我們的上遊虎視眈眈,隨時都能襲擊大司馬的後路,我們在這個時候出兵,情況不妙啊!這一定是吳人的誘兵之計。"可是,蔣濟的這些肺腑之言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司馬懿說:"雖然你說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機會錯過了就沒有了。我們不能錯過這個大好機會。"
魏主曹睿於是派仲達可和賈逵一同去援助曹休。
曹休帶領大軍直取皖城;賈逵帶領前將軍滿寵、東莞太守胡質,直取陽城,直向東關;而司馬懿則是帶領本部軍直取江陵。
此時的吳主孫權正在武昌東關與大臣商議:"如今有鄱陽太守周魴秘密上表,說他假意向曹休投降,詐施詭計,暗陳七事,以便引誘魏兵深入我軍事重地,到時我們可以設伏兵將他們擒住。據密探回報:現在魏兵分三路來攻,各位愛卿有什麼高見呢?"
孫吳丞相顧雍說:"依臣看,最合適的人選非陸遜莫屬。"
聽到顧雍的話,孫權非常高興。因為他心目中的第一人選也是陸遜,隻是不想自己提出來。沒想到顧雍的想法與自己的不謀而合,此時提出正合自己的心意。
孫權立刻封陸遜為輔國大將軍、平北都元帥,統禦林大兵,並賜給他白旄黃鉞,命令文武百官都得聽陸遜的指揮。
陸遜說:"臣希望您為臣找兩個人來幫助臣去迎擊曹休。"
孫權問:"你心中可有人選?"
陸遜說:"臣希望您命朱桓為左都督,全琮為右都督,他們二人可以輔佐臣,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發那天,孫權親自為陸遜他們送行。陸遜領命謝恩後,與朱桓、全琮兵分三路迎擊曹休。
陸遜共率領士兵70餘萬,命令朱桓在左,全琮在右,自己居中,三路進兵。
朱桓獻策說:"曹休不是智勇之將,如今聽信周魴的話,深入重地,元帥如果派重兵攻擊他,曹休一定會戰敗。而且,戰敗後,他們一定會走兩條路:左邊是夾石,右邊是掛車。這二條路都屬於山僻小徑,最為險峻。我願意與全琮各帶領一路軍馬,埋伏在險要的地方,用柴木大石阻斷曹休大軍前進的路,這樣就可以擒住曹休。如果擒住了曹休,我們就可以長驅直進,到時壽春就唾手而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