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陸 遜 國之棟梁(1 / 1)

第九章陸 遜 國之棟梁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是真正意義上"三國"形成的一年。

那年,陸遜被封為上大將軍、右都護。

同年,孫權東巡建業,將太子孫登、皇子以及尚書九官等人留在武昌,讓陸遜輔佐太子,並掌管荊州和豫章三郡事務,而且,吳國的軍國大事也交由陸遜掌管。

當時,建昌侯孫慮不務正業,而陸遜此人為人正直,他有些看不慣孫慮的所作所為。有一次,陸遜嚴肅地對孫慮說:"君侯平時應該多博覽群書,以增長自己的見識,這樣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

孫慮本來就處於貪玩的年齡,他非常不喜歡被別人管教和約束,但是他深知陸遜在國家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陸遜是一位能影響自己在皇父麵前的形象的大臣,就連太子孫登都對陸遜表現出敬畏有加,更何況是自己呢!所以,盡管他對陸遜的說教不滿,也沒有當麵表現出來。但是他對陸遜懷恨在心,經常暗中詆毀陸遜。

陸遜在吳國的分量可真不敢令人小覷!陸遜雖然身在軍中,但是他還心係國家大事,經常上疏表達自己的看法。

最為顯著的一件事情就是,當時吳國的法律太過於嚴酷,陸遜建議應該采用一些較寬的法律。他說:"現在天下還沒有統一,為了鞏固吳國的大業,就需要不斷地收買人心。對於一些犯小錯的人,不妨對他們多加恩待,少些懲罰,這樣才能真正收買人心,將天下有才之人為吳國所用。"

陸遜之所以在吳國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其中一條主要原因就是陸遜不但具有雄才謀略,而且許多戰爭都是他親自上陣。

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春,孫權準備派軍隊奪取夷州(今台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於是征求陸遜的意見。

陸遜認為此舉完全沒有必要,說:"臣認為現在四海未定,最重要的是注意保持民力。由於連年大戰,人力的損耗非常嚴重,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而且,夷州的水土及飲食習慣與東吳完全不同,如果我們長途征戰必將帶來一些不利的後果。比如因水土不服而產生瘟疫等。此外,夷州之地多為蠻民,要想征服他們需要耗損一定的兵力。總之,此舉有些得不償失。"

可是,這次孫權並沒有聽取陸遜的意見。很快,他就派大軍征戰夷州。其結果真如陸遜所預料的一樣,大軍行至途中就遭遇瘟疫,有80%-90%的人因此而死去。盡管最後吳軍俘虜了夷州數千人,還真如陸遜所料,得不償失。

對於此事,孫權非常後悔,他想,如果當初聽陸遜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損失了。所以,此後他更加相信陸遜所說的話了。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陸遜率軍向魏廬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進發。魏揚州都督、征東將軍滿寵認為當時的形勢是誘敵深入,將敵人聚而殲之的極好機會。

陸遜則認為當時的情況有些異常,於是派探子先行打探情況,結果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樣,於是連夜率部撤退。

滿寵本以為這次可以活捉陸遜,結果卻白高興一場。

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二月春,遼東公孫淵向吳國上表稱臣,孫權非常高興。

孫權特意派使者攜帶金寶珍貨,遠赴遼東,並封公孫淵為燕王。

可是,公孫淵突然改變了主意,他認為吳國太遠,要想長期依靠有些不太可能,就將使者殺死了。

後來,公孫淵又投靠了魏國,被拜為大司馬,封為樂浪公。

孫權得知這個消息後,非常生氣,覺得自己丟了大麵子,於是要親自帶兵去征討公孫淵。

陸遜知道後,認為孫權真是被氣昏了頭,立刻上疏勸阻,說:"雖然公孫淵非常可恨,但是我們也不能在還沒有準備妥當的情況下起兵攻打他。公孫淵的位置非常特殊,如果我們要攻打他,必定要過海。萬一遇上海嘯或是其他的自然災害,我們就會遭到很大的損失。您是一國之主,就更不能有絲毫的差池。況且,我們現在還有更大的問題需要麵對。我們早晚要攻打公孫淵,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最為重要的是,如果您去攻打公孫淵,一定會將主要兵力調走,到時如果魏、蜀攻來,吳國可真的就危險了。"

有了上一次的教訓,孫權認真考慮了陸遜的話,最後采納了孫權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