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陸 遜 出色的政治才能(1 / 1)

第九章陸 遜 出色的政治才能

陸遜二十一歲才入孫權的幕府,作為江東四傑之一,論資曆他是最年輕的。

他的軍事才能無可非議,初露鋒芒是在代替呂蒙奪取荊州的時候。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都能看到陸遜非凡的軍事才能。

此外,陸遜也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有一套自己的治國安民謀略,是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幹甚至比前三傑更為突出。

陸遜不畏強權,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當年,孫權曾經做出過一些錯誤的決定,比如,渡海開拓惠州(台灣)、親伐遼東、以及立嗣等,陸遜都能犯顏直諫給以匡正。

東漢末年,孫權割據江東,想要得到足夠的糧食,用來滿足百姓和軍隊的需要,不得不重視農桑生產。

對於這一點,在《晉書》中有所記載:"吳國'務農重穀',使得太湖流域農業的開發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東漢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陸遜任海昌屯田都尉,管理當地的所有事宜,帶領屯田部曲2千多人,在海鹽縣境屯田,據說現在的海寧路仲秋水庵就是當年陸遜屯田的營址。陸遜政績非常明顯,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深切擁戴。

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並且連年幹旱的實際情況出發,既考慮到開倉賑濟貧民,又考慮到"勸課農桑,鼓勵生產",使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多虧了又陸遜,海寧一帶才得到開發。

陸遜在當地設縣,百姓非常信任並且依賴他,將他看成是衣食父母,稱他為"神君"。

他曾經上疏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他說:"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

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後,陸遜曾經做過吳國的丞相。任職期間,他董督軍國,進賢斥佞,扶正祛邪,很得大體,有社謖大臣之風。

一次,他上疏孫權說:"您應該像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盡量少動幹戈,一定要做到養本保民,隻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孫權認為陸遜的話很有道理,他讚賞了陸遜的建議,於是舉行受田儀式,駕八牛四耦親耕,以作示範。

據《三國誌·華傳》記載:由於"廣開農桑之法,積不貨之儲",吳國成為了"穀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饑歲"的國家。

後人總喜歡把周瑜和諸葛亮相比,事實上陸遜和蜀國的丞相諸葛亮更為相似。

陸遜和諸葛亮雖然屬於不同的國家,為不同的君主效力,但是他們都是各自皇帝的股肱之臣,都在治國方麵有著突出的表現。

陸遜是在東吳後期才得到孫權的重用,慢慢登上了東吳的政治舞台,使東吳走向頂峰。

陸遜是周瑜之後又一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三軍統帥,他的政治軍事才能絕不輸給周瑜。

他給人的感覺是"善守而難與天下群雄爭天下"。

縱觀陸遜上台之後吳國的戰事,他數次化解魏蜀兩國的大舉進攻,把自己的防守功力發揮到了極致。

他與孫權可以說是絕配,兩人完美的配合,不僅保證了國家的內部穩定,還能在戰事上防守的盡善盡美。

從整體上來看,陸遜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既能主外,又能主內的股肱之臣。他的事跡足以說明陸遜並非"一介武夫",還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