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8章 馬太效應:讓小成功帶來大成功(1 / 2)

第二卷:使你影響力爆棚的秘訣 第58章 馬太效應:讓小成功帶來大成功

什麼是馬太效應

《聖經》中"馬太福音"這一章,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主人要到外國去,把三位仆人叫來,按其才幹分銀子給他們。第一個得了五千,第二個得了二千,第三個得了一千。主人走後,第一個仆人用五千銀子做買賣,又賺了五千;第二個仆人照樣賺了二千;第三個仆人把一千銀子埋在了地下。

過了好久,主人回來了,跟仆人算賬。

第一個仆人彙報賺了五千銀子,主人說:"好,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讓你享受主人的快樂。"

第二個仆人彙報賺了二千銀子,主人說:"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讓你享受主人的快樂。"

第三個仆人彙報說:"我把你分給的銀子埋在地下,一個也沒少。"主人罵了這個仆人一頓,決定奪回他這一千銀子,分給擁有一萬銀子的人。

這個故事的結尾,是這樣幾行詩:"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默頓,最早用這句話來描述一種社會心理效應--"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於那些還沒有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這便是心理學上"馬太效應"一詞的由來。

人際交往中的馬太效應

社會的確有這樣的特征,就是對已經成名的人才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正在埋頭苦幹、尚未出名的人才,即使已作出不少貢獻,卻不予以承認,結果他們的勞動成果往往無人問津,甚至會遭受非難、妒忌等"社會責難心理"的無端圍攻。

有一幅題為"成名以後"的漫畫就揭示了這種現象:編輯指著青年作家身旁的滿滿一紙簍廢稿說:"這些我們全都發表。"一個人出了名,那麼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並不成熟的"退稿"、粗製濫造的"廢稿",頓時也變為"名篇傑作",甚至他的一言一行也都成了科學論斷和人世規範。猶如愛因斯坦所形容的:"我每每小聲嘀咕一下,也變成了喇叭的獨奏"。

為什麼擁有的多,社會就給予他更多,而擁有的少,社會就給予他更少呢?這似乎不公平,卻有它的原因。

這是因為,擁有的多的人,已經獲得了成功,他們的能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信任,那麼因此也就容易得到更多的機會,從而就容易獲得更多的成功。相反,沒有得到社會承認的人,大家對他持懷疑的態度,甚至根本沒有注意到他,那麼當然他得到的機會就更少,也就更不容易成功。

馬太效應在生活的許多領域都有所體現。比如在學校裏,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談到班上同學學習成績和紀律時,常常說:XX班,XX幾位同學的人品和成績都是一流的,我們各科教師都要齊心協力把他們的成績再提升一步,力爭在中考、高考中一鳴驚人;至於XX等幾位同學可謂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放棄掉算了,他們不僅思想有問題,成績更是不值一提,無計可施......這就是典型的"馬太效應"的表現。

優等生固然可愛,但中等生和差生在人格自尊上和學習方麵,也理應得到公正、公平的對待。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防止"馬太效應"的消極作用,在給優等生"錦上添花"時,也別忘了為中間生、困難生"雪中送炭",使他們和優等生共同成長,這才是為人師表者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