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定勢思維:不要被老眼光束縛(1 / 2)

第1章 定勢思維:不要被老眼光束縛

有這樣一個問題: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地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請你回答: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一問題,在100名被試中隻有兩人答對!後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什麼那麼多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這就是心理定勢效應:按照成人的經驗,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個心理定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麵的經驗,也就沒有心理定勢的限製,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在心理學上,心理定勢指的是對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它使人以一種已有的固定看法為根據去認知一個新的事物。

心理定勢具有兩方麵的作用:

一方麵是積極作用。定勢效應能使人在客觀事物、客觀環境相對不變的情況下,對人和事物知覺的更迅速、更有效。個體在認識新的事物時,頭腦裏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正是憑借這些知識、經驗,才使個體對新事物認識的迅速、有效,而不至於需要長時期的摸索。

知識、經驗的可貴正是在這裏。特別是人們對事物規律性的認識所產生的定勢效應,其積極作用更是明顯。見月暈而知風、見礎潤麵知雨,就是例證。刑偵警察能一眼辯認出小偷、逃犯、走私分子,能從蛛絲馬跡中察覺作察人員的多方麵的具體情況,也是定勢效應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麵,定勢效應也能產生消極作用。客觀事物千差萬別,情況又總在不斷變化,因此僅僅憑借已有的經驗、知識、認識去認知新的事物,又往往容易使人在認識上出現偏差。“刻舟求劍”就是對這種錯誤思維方式的比喻。俗話說:“老眼光看人”,“想當然”,“按老皇曆辦事”,講的也是定勢效應的消極作用。

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克服思維定勢,使思維更開闊,更深刻,更靈活,更敏捷。

日本的東芝電氣公司曾經一度積壓了大量的電扇賣不出去,7萬多名職工為了打開銷路,費盡心機地想了不少辦法,依然進展不大。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當時的董事長石阪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在當時,全世界的電扇都是黑色的,東芝公司生產的電扇自然也不例外。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黑色改為淺色。這一建議引起了石阪董事長的重視。經過研究,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第二年夏天東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淺藍色電扇,大受顧客歡迎,市場上還掀起了一陣搶購熱潮,幾個月之內就賣出了幾十萬台。從此以後,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電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統一的黑色麵孔了。

這一改變顏色的設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淵博的科技知識,也不需要有豐富的商業經驗,為什麼東芝公司其他的幾萬名職工就沒人想到、沒人提出來?為什麼日本以及其他國家的成千上萬的電氣公司,以前都沒人想到、沒人提出來?這顯然是因為,自有電扇以來都是黑色的。雖然誰也沒有規定過電扇必須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襲,漸漸地就形成了一種慣例、一種傳統,似乎電扇都隻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為電扇。東芝公司這位小職員提出的建議,從思考方法的角度來看,其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突破了“電扇隻能漆成黑色”這一思維定勢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