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應激反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有一次,拿破侖騎著馬正穿越一片樹林,忽然聽到一陣呼救聲。他揚鞭策馬,來到湖邊,看見一個士兵在湖裏拚命掙紮,一邊卻向深水中漂去。岸邊的幾個士兵慌做一團,因為水性都不好,不知該怎麼辦。
拿破侖問旁邊的那幾個士兵:“他會遊泳嗎?”“隻能撲騰幾下!”拿破侖立刻從侍衛手中拿過一支槍,朝落水的士兵大喊:“趕緊給我遊回來,不然我斃了你!”說完,朝那人的前方開了兩槍。
落水人聽出是拿破侖的聲音,又聽說拿破侖要槍斃他,一下子使出渾身的力氣,猛地轉身,撲通撲通地遊了回來。
拿破侖給那位落水的士兵的強刺激,使他精神一振,進入心理學的“應激”狀態,才使出全部力量和智能,自救成功。
什麼是應激呢?在意料之外的緊急情況下,人會產生極度緊張的情緒,心理學上把這叫做應激。當情緒處於高度應激狀態時,人的激活水平快速發生變化,表現為心率、血壓、肌肉緊張度發生顯著的變化,大腦皮層的某一區域高度興奮。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能急中生智,做出平時不能作出的勇敢行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但另一方麵,也可能心緒紊亂,驚慌失措,作出不適當的行為。
應激一詞首先由漢斯·塞裏於1946年應用於醫學領域,是指機體對各種內、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適應性反應的過程。應激的最直接表現即精神緊張。漢斯·塞裏通過多次臨床和實驗研究,提出了應激和全身適應綜合征的理論,受到了醫學界的重視,並被廣泛用於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簡單地說,可以把應激理解為壓力或刺激。
當人受到應激作用時,人就會產生一種相應的反應,並在新的情況下逐漸地適應。如果人不能適應這種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產生異常,甚至可能發生疾病。
根據塞裏的應激學說,全身適應綜合征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警戒期,這一期又可分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時,可出現血壓下降、血管滲透性增高、血液濃度降低及體溫下降等休克症狀。抗休克期的表現與休克期相反。第二階段叫抵抗期,此期人體出現各種防禦手段,使機體能適應已經改變了的環境,以避免受到損害。第三階段叫耗竭期,此期是在應激因素嚴重或應激持久存在時才會出現。它表示機體“能源”的耗竭,防禦手段已不起作用。如果繼續發展,則導致死亡。
應激的來源有三方麵:外部物質環境,如寒冷、酷熱、潮濕、強光等;個體的內環境,如營養狀況、感覺情況、刺激情況,機體各種物質的產生和平衡情況等;心理社會環境,如身邊發生的事情對我們心理造成的影響。
應激的直接後果為:機體不僅有生理生化方麵的變化,同時還有心理和行為上的反應。生理上的反應姑且不論,這裏我們要探討的是心理上對應激的反應。
在各種應激的心理行為反應中,有些是有利於應付應激的,如警覺、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情緒的適度喚起等;而有些是妨礙或幹擾人們應付應激的,如焦慮不安、過分煩躁、情緒低落、憤怒、激動等等。
應激的反應一般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兩個人同時站在跑道上,一個可能信心十足,另一個卻可能緊張得發抖。心理學家認為,應激所引起的反應不僅取決於刺激,而且取決於個體的認知、評價,以及起調節作用的個性心理特征(氣質、性格、能力)、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社會性支持等各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