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認識逆反心理:他為什麼就是“不聽話”(1 / 2)

第4章 認識逆反心理:他為什麼就是“不聽話”

從前某地有兩家酒店,為招攬顧客,各自在門口張貼廣告。一家說,“本店以信譽擔保,出售的完全是陳年佳釀,決不摻水”;另一家則說,“本店出售摻水一成的陳年老酒,如有不願摻水者,請預先說明,但飲後醉倒概與本店無關”。結果,“摻水一成”的酒店卻比標榜“決不摻水”的酒店生意興隆。後一則廣告的高明之處,就是巧妙地抓住了顧客的逆反心理。

照正常的心理,人們應該喜歡喝純粹的不摻水的酒。可是,摻了水的酒反而引起人的巨大興趣,比純粹的好酒還要更吸引人。這是為什麼呢?

從心理學上講,這種情況是由逆反心理造成的。所謂逆反心理,也稱逆向心理和對抗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例如,有些人處理問題常持“你不讓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的態度,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處理問題的行為,就來自逆反心理。

試想,如果摻水的酒事先沒有告訴人們這是摻水的,結果被發現是摻水的,人們恐怕要找315了。可是如果明白告訴你是摻水的,反而引起人們的好奇,不明白它為什麼要自暴其短,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想嚐一嚐。

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讓你往東你往西,讓你打狗你打雞”的逆反行為呢?人們的這種逆反,到底是因為什麼,又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逆反心理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自我價值保護逆反。

人的自我價值是一個熱愛生活、追求生活意義的心理根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接受自己無價值地生存在社會上。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受到影響和損害時,自然地會進行自我價值的保護,在態度或行為上抗拒外界的勸導和說教。我們把這種逆反心理稱作“自我價值保護逆反”。

很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麼場合,看到孩子的毛病,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的批評是正確的,也會使孩子感到丟“麵子”,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受到貶低和損害。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形成對你的逆反心理。

為了感覺自己是有主見的,為了顯示自己是獨立的而不是人雲亦雲的,孩子會對你以後的話形成抵觸和對抗。你讓他做的他偏不愛做,即使你說的是對的。人就是這樣,壓迫越大,反抗越大。

有時越是被社會規範所不容,就越想嚐試一下,當某種行為被禁止時,人們往往會對此產生更強烈的向往。因為他認為這種行為被禁止,自己行動的自由被束縛了,會產生逆反心理,會以各種手段謀求恢複被禁止的自由。

心理學家費尼·貝克和辛德茲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在某大學的男洗手間裏掛上禁止塗鴉的牌子。其中一塊署名為“大學警察保安部長”,並以嚴厲的口頭警告:“嚴禁胡亂塗寫”;另一塊署名為“大學警察區委員”, 並以相對柔和的語氣聲明:“請不要胡亂塗寫”。每隔兩個小時換一次警告牌,然後調查掛牌子的洗手間裏被塗寫的數量。結果掛“嚴禁胡亂塗寫!大學保安部長”的,洗手間被塗抹的情況反而更嚴重。這說明越是嚴加禁止,越是擺出權威,參與塗抹的人也就越多。

我們都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的愛情大概也恰恰因為是被禁止的,才會更加強烈和牢固。如果兩家毫無芥蒂,一開始就欣然應允兩人的婚事,說不定就不會愛得死去活來了。

國外有一種以家庭主婦為對象的電視節目,其中有許多供主婦訴說苦惱的欄目。有個四四十多歲的家庭主婦正在訴說丈夫竟然背著她與別的女人持續交往了幾年,這時如果主持人附和說:“怎麼能跟那種男人一起生活下去呢,別再猶豫了,趁早分手吧,這種事決不能容忍。”那麼這位主婦反而會變得猶猶豫豫,似乎不願提及離婚二字。越是“慫恿分手”越不願分手,反過來越是勸阻,便越發地一意孤行,這就是人們的“逆反心理”。主持人恰恰是利用了這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