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皮格馬利翁效應:期待產生的力量
戰國時候,齊國的丞相管仲在做宰相前曾經負責押送過犯人。但是,與別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並沒有親自押送犯人,而是讓他們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隻要在預定日期趕到就可以了。結果犯人們一個也沒有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趕到了預定地點。
在現代社會,也有一個類似的例子。有個教育專家曾找了個有偷盜惡習的孩子,委托他把一包東西送到某地。其間要走很長一段路。途中,這個孩子打開了包裹,發現裏麵有許多錢。但是,這個孩子沒有動這些錢,而是如數把錢送到了目的地。
這兩個事件的原因是什麼呢?是什麼心理使得慣於作惡的人,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動地放棄惡行,改惡從善呢?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作惡的人之所以這樣做,也就是對他們的善行的期待,感到了別人對他的信任和尊重,為了不辜負別人對他的信任,而自動放棄了惡行。
這在心理學上,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很好解釋,也就是:熱切的期望會使被你期望的人達到你的要求。
這個效應的名字是來自於古希臘的一個神話:在古希臘塞浦路斯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格馬利翁,他很喜歡雕塑。有一次,他用一塊潔白無瑕的象牙雕刻了一個美麗的少女。王子的雕刻非常成功,他的作品實在太美麗了:身材婀娜多姿,眼睛充滿希望之光。王子愛不釋手,每天都以憐愛的目光深切地注視著象牙雕像,熱切地希望“她”有血有肉會說話,能夠跟他談心。王子每天都在深切地體驗著痛苦的煎熬——他是那樣愛“她”,可是“她”卻隻是塊象牙,這使王子每天茶不思飯不想,坐在“她”麵前,呼喚著“她”,夢想著她能夠成為真正的少女。最後,王子的愛情感動了天神,天神使這位象牙少女擁有了真正的生命,成為了真正的少女。
這裏講的故事僅僅是個神話,但古人也許正是想通過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明一個現象:我們的熱切期望,會使被我們期望的人達到我們的要求。這種現象,心理學家就把它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學家發現,在教育實踐中,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孩子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有名的實驗。他們在一所小學裏對一至六年級的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所謂的“發展測驗”,等測驗結束後,他們給每個班級的教師發了一份學生名單,並告知教師說,根據本次發展測驗的結果,這名單上列出的全班學生的20%是班上最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
教師們看了看名單,發現有些學生的成績是很優異的,而有些學生則不然,甚至成績很差。兩個心理學家便解釋道,“請你們注意,我們講的是他們的發展,而非現在的情況”。
心理學家們反複叮囑教師們不要將這個名單外傳。發展測驗結束8個月以後,心理學家們又來到了這所學校,對18個班的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了追蹤檢測,結果發現他們先前提供給教師的名單上的那20%的學生們的學業成績都有了顯著的進步,而且這些學生的情感健康,好奇心強,敢於在課堂上發言,學習努力,與教師和同學的關係也特別融洽。
教師們連連點頭說,兩位心理學家的測驗可真準,有很多學生是他們原先根本想不到的,竟會有這麼大的發展潛力。
其實,各個班級的這20%的所謂更有發展可能的學生,是心理學家們隨機抽取出來的。這個實驗隻是想證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所起的作用。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教師對孩子的熱切期望地孩子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
為什麼這種期待心理可以產生如此之大的作用呢?因為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種對人格的積極肯定與評價。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所信任的需要,而當這種需要的到滿足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鼓舞和振奮,當然可以使人有最好的表現。
人們通常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