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理暗示:小品《賣拐》的啟示(1 / 2)

第2章 心理暗示:小品《賣拐》的啟示

二戰時,納粹在一個戰俘身上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將戰俘四肢捆綁,蒙上雙眼,搬動器械,告訴戰俘:現在對你進行抽血!被蒙上雙眼的戰俘隻聽到血滴進器皿的嗒嗒聲。戰俘哀號一陣之後氣絕而終。其實,納粹並沒有抽該戰俘的血,滴血之聲乃是模擬的自來水聲。

導致戰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耳聽血滴之聲,想著血液行將流盡——死亡的恐懼,瞬時導致腎上腺素急劇分泌,心血管發生障礙,心功能衰竭。

所以說,殺死這個戰俘的不是抽血,而是抽血的聲音,或者說是暗示的心理。

再看一個例子。很多人都記得《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望梅止渴”的故事,講曹操有次率兵馬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一口水井和一條溪水。於是曹操便大談:“前麵山上有一片梅林,大家可去。”梅子是酸的,人們一提到“酸”,或一想到 “酸”,自然會大量分泌唾液(這是條件反射,因為“酸”必須要用大量唾液來衝淡、中和),口中便有不少唾液了,自然可以暫時解渴。在這裏,曹操也是不自覺地利用了心理暗示效應。

心理暗示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行動、表情或某種特殊符號,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觀點、意見,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動。暗示隻要求受暗示者接受一些現成的信息,並以無批判地接受為基礎。暗示不需要講道理,而靠直接的提示。美國有一種戒煙電話,當一個人煙癮上來難以抑製時,就可以撥打一個特定的號碼,接通後話筒裏就會傳來叫人難以忍受的氣喘聲和咳嗽聲。這便是使用暗示方法幫助人打消煙癮,最後得以戒煙。

暗示可以是語言的、行動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些符號。如商場的櫥窗裏經常擺放一些穿著時令服裝的塑料模特,你看到了,這就是對你的符號暗示,暗示你“這件衣服多漂亮啊,快來買吧”;當你看到一些人在商場裏選購這些衣服,你又獲得了一種行為暗示;某人買完衣服後喜形於色,對你又形成了表情暗示;而有人買完衣服後還讚不絕口,說是物美價廉,這又給你傳遞了語言暗示。這些符號、行動、表情和語言,雖然沒有直接地“號召”你去買衣服,但是通過含蓄的間接的暗示方法達到了這種目的。

暗示可以分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暗示,是有意識地向他人發出刺激,使之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接受,望梅止渴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類是間接暗示,是暗示者向他人發出刺激,使之接受,但又不顯露動機或不明確指明含義,需要他人從事物和行為本身來理解。自我暗示是依靠思想、語言,自己向自己發出刺激,以影響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意誌。自信心就是一種自我暗示,當一個人麵臨挑戰時,如果充滿自信,就會鼓起勇氣,奮力完成任務。

心理暗示現象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比如:一道新菜上來,初品還沒有什麼特殊滋味,待主人細細介紹之後,似乎才能體會到菜的新奇和特殊來。或者,有一天同事突然說:“你怎麼這麼瘦弱,是不是病了?”這句不經意的話你起初還不太注意,但是,不知不覺地,你真的會覺得頭重腳輕,渾身不舒服。如果上醫院檢查,可能什麼毛病都檢查不出來。

在小品《賣拐》中,趙本山反複對範偉說他的腿一長一短,讓範偉受到心理暗示,真的覺得自己的腿有問題。這種心理暗示正是騙子常用的伎倆。

而醫學中則會利用暗示為病人治病。某人到醫院,說身體難受,日漸消瘦,什麼藥也沒用。醫生經過檢查,發現他患的是“疑病症”,也就是一種心病,而不是身體的病。醫生就對他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症,剛巧有一種新藥,專治你這種病,注射一支,三天就痊愈。”打針三天後,“病人”果然痊愈出院了,其實醫生為他打的隻是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