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人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呢?
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製之後做出的。這樣的決定和判斷,我們稱其為“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
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並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或是“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
暗示往往發生在暗示者感到自卑的情況,就是覺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覺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必須接受他的判斷、自己必須接受暗示者的影響。
其實,這樣的暗示本質上就是用自認為比自己強的別人的智能、代替或者幹脆取代自己的思維和判斷。當然,這樣的自卑、自貶,以及對於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誇大,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識到,這些心理過程通常都發生在潛意識。
心理暗示有消極的一麵,也有積極的一麵。消極的一麵就是容易受人操縱、控製。我們說過,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麼如果一個人的自我非常虛弱、幼稚的話,這個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別人的“暗示”占領和統治。這種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傾向,甚至可以說,在潛意識中就存在著接受暗示、接受控製、接受操縱的渴望和需要。這樣的心態往往和外來的暗示一拍即合,很容易接受不良暗示,從而上當受騙。
其實一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就象一塊肥沃的土地,如果不在上麵播下成功意識的良種,就會野草叢生,一片荒蕪。自我暗示就是播撒什麼樣的種子的控製媒介,一個人可以經由積極的心理暗示,自動地把成功的種子和創造性的思想灌輸進入潛意識的大片沃土。相反,也可以灌輸消極的種子或破壞性的思想,而使潛意識這塊肥沃的土地野草叢生。堅持心理上積極的自我暗示,對個獲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佛家密宗認為,一切話語都具有咒語的力量。每一句話都會沉澱在自己或他人心裏,甚至深入潛意識,也就是說,具有神奇的暗示力量。那麼我們該怎樣利用這種力量呢?
打字員哥頓小姐工作很忙,有一天副經理讓她打一封長信,她不耐煩地說改一改就行了,不一定要重打。經理沉著臉說:“如果你不愛幹,我可以找到愛幹的人!”哥頓小姐明白經理是在威脅她,感到很生氣。但轉念一想,人家說的也對。自己拿錢,就應該好好幹事。
本來她很討厭這個工作,但是從現在開始,她決定開始喜歡這個工作,就在心裏對自己說:“我是喜歡這個工作的!”她不斷地這樣說,過了一段時間,就發現自己真的喜歡這個工作了,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這就是因為她對自己說的話,對自己形成了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改變了自己對工作的態度。
語言的暗示作用實在不可低估,因此我們要盡量說些積極的話來激勵自己,比如“我能行,我有能力,我一定會把它做好”等等。還比如一本書叫做《告訴孩子,你真棒!》,就是要用積極的暗示來激勵孩子。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也是許多成功勵誌學的精髓所在。
我們要盡量避免說“喪氣話”,比如:“事情弄糟了,完蛋了,我太笨了,幹什麼都幹不好,什麼用也沒有……”等等,因為這些話會使你真的成為那個樣子。
如同有半杯水,消極者說:“我隻剩下了半杯水。”積極者說:“我還有半杯水!”同樣擁有,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與價值判斷,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自我心理暗示。讓我們時時給自己一個積極進取的心理暗示:我能。給自己喊一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