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是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機體在過度接受某種刺激之後所做出的逃避反應。這也是人類出於自然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
這是因為我們任何人接受某種刺激(乃至是向往的刺激)都是有限度的。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很感動人,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並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裏偷了兩元錢。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長,就會引起心理極度煩躁或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複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裏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複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隻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如果一方就某事嘮裏嘮叨個沒完,就可能超出對方的承受極限,由默默忍受變為大發雷霆。
第三種是禁果逆反。
禁果逆反心理指的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探究欲望。說到“禁果”,很容易想到的是《聖經》裏亞當、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亞當與夏娃由於好奇,在蛇的蠱惑下偷吃了智慧之果,因為違背了與上帝的誓約,被逐出伊甸園。後來人們通常用偷吃“禁果”來比喻少男少女初嚐人事。從聖經故事中引申出來的“禁果”,含義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東西。
土豆從美洲引進法國時,人們都以為它對人有害。法國農學家帕爾曼切在德圍吃過土豆,就想把它推廣到法國。1787年,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地裏栽培土豆,並用一支身穿儀仗服裝的、全副武裝的國王衛隊看守這塊地,但白天看守,晚上警衛就撤了。這使人們非常好奇,於是商量好,晚上來偷著挖土豆。回到家去一吃,發現非常好吃,於是土豆得到了推廣。這正是得益於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學依據在於,無法知曉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觸到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也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訴求。我們常說的“吊胃口”、“賣關子”,就是因為受傳者對信息的完整傳達有著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的闕如在受傳者心裏形成了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就會對被遮蔽的信息產生強烈的召喚。
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隱瞞住不讓別人知道,越會引來他人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人們對你隱瞞的東西充滿好奇和窺探的欲望,千方百計試圖獲得這些信息。
很多專家也日益認識到,由於禁果效應的存在,關於性的知識也不應該對青少年諱莫若深,這樣反而使他們對性充滿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不能正確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