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好感的來源:相似、互補與相知
有兩個素不相識的酒鬼,因喝醉了酒,同在一輛電車中睡著了。他們坐過了頭,一直坐到郊外的終點站。當時又沒有返程電車,於是這兩個醉鬼之間產生了友情,他們一起尋找出租汽車,車費兩人對半擔負,愉快地聊著,踏上了歸途。
有個成語叫做“同氣相求”,形容具有相似特征的人容易投合,互相喜歡。故事中的兩個酒鬼,因為都喜歡喝酒,因而覺得趣味相投,而且又都在車上醉了,覺得同病相憐,就產生了比較親密的感情,雖然彼此並不認識。結果,
人際交往中的確有這個規律,就是如果交往雙方有較多類似的地方,那麼相互之間就容易吸引,促進人際關係的發展。
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興趣愛好、宗教信仰、對社會時事看法比較一致的人更為談的來,感情融洽。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麵,如態度、信念、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等。同年齡、同性別、同學曆和相同經曆的人容易相處;行為動機、立場觀點、處世態度、追求目標一致的人容易相互扶持……
心理學家對大學生們進行了一係列調查,將一部分特征相似的大學生安排住在一起,而將另一部分特征相異的學生安排在一起居住。一段時間後發現,特征相似的學生大多能夠彼此接受和喜歡,進而成為好友;而特征相異的學生盡管朝夕相處,但仍然很難相互喜歡並建立友誼。
大量研究都證實,價值體係、對象身份、社會背景和文化程度等的相似性均能影響到個人對他人的選擇,對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具有特殊的意義。那麼人為什麼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呢?
首先,人們都希望自己在態度上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而類似或相符本身具有一種增強作用。人們在與其自身態度、價值觀相似的人交往時,互相發生爭辯的機會肯定會比較少,而且容易獲得他人的支持,而人們可以從他人的支持中獲的內心的穩定感。
其次,相似的人容易組成一個群體。人們試圖通過建立相似性的群體,以增強對外界反應的能力,保證反應的正確性。
再次,人在一個與自己相似的團體中活動,阻力會比較小,活動更容易進行。
所以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並和這樣的人交朋友。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還會發現,不僅特征相似的人會相互吸引,而且彼此之間差異較大的人也能夠建立較為親密的關係。這表明人不僅有認同的需要,也有從對方獲的自己所缺乏的東西的需要,這就是互補性。
互補性是指在需要、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特長和思想觀念等方向存在差異的人,可以在活動中產生相互吸引的關係。當交往雙方的需要和滿足途徑正好成為互補關係時,就會產生強烈的互擇吸引力。
2000年,比爾·蓋茨把自己設定為微軟“首席軟件架構師”,並將CEO一職讓位於鮑爾默。鮑爾默說,“比爾以其獨有的才華為產品和技術戰略調製配方,但是CEO的職責並不僅於此。我們達成默契,認為他應該集中精力完成這些別人無法完成的工作,而我則更為高效地扮演CEO的角色。”比爾·蓋茨和鮑爾默之間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共同造就了微軟的神話。
一個人諸方麵發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有所長和有所短,有優點也有缺點。一項事業,往往需要不同種類的人才,形成互補,才能處理好各方麵的事情。這就決定了能互補的人之間容易互相需要,互相喜歡。
生活中的互補—般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滿足另一方的某種需要或彌補某種短處,那麼前者就會對後者產生吸引力。如能力強、有某種特長、思維活躍的人對能力差、無特長、思維遲緩的人來說就具有吸引力;依賴性特別強的人願意和獨立的人在一起;脾氣暴躁的人和脾氣溫和的人能夠成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從型的人能夠結為秦晉之好,可以想像.如果兩個都是支配性的人結為夫妻,那家中必會硝煙四起……
互補的另一種情況是他人的某一特點滿足了一個人的理想,從而增加了其對這個人的喜歡程度。如一個看重學曆而自己又失去拿高學曆機會的人,會尤為看重高學曆的朋友等等。正因為有了互補性,社會生活才變的更加豐富多彩。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的互補性是以交往雙方都得到滿足為前提的。如果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那麼那些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夠產生互補,如高雅和庸俗、莊重和輕浮、真誠和虛偽等等。也就是說,互補性是有條件的,不是絕對的。能否實現互補吸引還要看它們是由哪些人格特質構成,因為互補性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除了相似和互補的人,我們還喜歡哪些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