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好感的來源:相似、互補與相知(2 / 2)

人和人交往,貴在相知。要想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在心理學上,這叫做“自我暴露”。自我暴露就是向別人講心裏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

也許有人會想:自我暴露深層的信息,包括暴露自我的缺點、弱點,會不會使人家減少對我的喜歡程度呢?社會心理學家進行了反複實驗,結論是:“自我暴露會增加喜歡”。

舉個例子。有一次,有位記者在大庭廣眾場合采訪世界壘球王史蒂夫·加夫時,突然問他:“你哭過嗎?”眾所周知,男子有淚不輕彈,何況是一個迷住千百萬觀眾的體育明星呢!可是,壘球王作何回答呢? 他說:“哭過,我覺的在某種場合掉眼淚更象個男子漢,因為這表現了你是個實實在在的人。”

如此坦率地將自知而人不知的信息暴露於眾,結果如何呢?結果是觀眾們更加喜歡他這個實實在在的形象了。

在人際交往中,樂於和別人推心置腹、襟懷坦白,潛在著一種人際吸引力。因為你如果對別人敞開心扉,待人以誠,別人才會邀請你進入他那個神秘的內心世界中,主動熱情地幫助你。人們總是喜歡那些自我暴露的人,而不喜歡自我隱蔽的人。

當然,自我暴露也需要適度。一個從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但是,總是向別人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人,會被他人看作是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有時候,我們喜歡一個人,也許不因為其他任何原因,比如漂亮,聰明,或有社會地位,而是僅僅因為他們喜歡我們。心理學上把這一相互喜歡的規律,叫做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

下麵這個故事揭示了這個道理。同學之間彼此不和,驚動了老師。一天上課時,老師給每人發了一張紙條,要求全班同學以最快的速度,寫出他們所不喜歡的人的姓名。有些同學在30秒鍾之內,僅能想一個,有的同學甚至一個也想不出來,但是另一些同學卻能一口氣列出15個之多。

老師將紙條逐一收上來,然後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那些列出不喜歡的人數目最多的,自己也正是最不受眾人所喜歡的;而那些沒有不喜歡的人,或者不喜歡的人很少的同學,也很少有人討厭他。這是因為,當你不喜歡別人時,相應的,別人也可能不會接納你,因為你所發出的不友善的信息,別人一樣可以感受到。你散發怎樣的信息,就會得到怎樣的問題。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呢?

因為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體驗到了愉快的情緒,我們隻要一想起他們,就會同樣想起和他們交往時所擁有的快樂。因而使我們看到他們也就自然有了好心情。我們知道,他們會給我們友好、誠實、熱情等,所以我們也順理成章地會給予他們友好、誠實、熱情等,我們也很自然地就喜歡上了他們。

更重要的是,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受尊重的需要的到了極大的滿足。他人對自己的喜歡,是對自己的肯定、賞識,說明自己對他人或說對社會是有很多價值的。

但是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也有著適用的範圍。一個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較強,比較自信,那麼別人表示出來的對他的喜歡和讚揚,對他的影響就不是很大,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對他的作用也就不大。而那些具有較低自我尊重的人則不然,他們不喜歡那些給他們否定性評價的人,因為他極不自信,所以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特別看重別人表達的對自己的喜歡。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可以說大多數人都不是很自信的,自我尊重的意識並不是很強,因此大多數人都特別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肯定。

互相喜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回報。“他(她)那麼喜歡我,而我竟沒有一點反應,好像不像話。”我們往往是迫於一些壓力,不想讓人失望,不想讓別人的“熱情或熱心換冷淡或冷漠”。我們想讓別人知道我們也是有感情的,也是比較熱情和知道回報的人。有些女孩子最後會喜歡那些她原先根本就不感興趣的男孩,往往是因為發現他對自己太好了。

當然,這個規律並不是絕對的,我們隻能說在其他一切方麵都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有很強的傾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即使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與我們不同。

另外,共同的行動也會奇妙地增加人和人彼此的好感。

回想一下那些在午休或晚休時經常與你一起進餐的人,可以肯定他們中的大多數留給你的印象都是比較美好的。即使其中有些人與你的價值觀不合,有些人你隻是出於應付,但你多少還是會覺的這些人的本質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