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鄰裏效應:為何遠親不如近鄰
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漢朝劉向的《列女傳》有這段記載:孟母帶著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看見人家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他也學著玩。孟母說:“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不合適。”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見商人自吹自誇地賣東西賺錢,孟子又學著玩。孟母說:“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也不合適。”就又立刻搬家,搬到學堂的附近。這時,孟子學習禮節和要求上學了。孟母說:“這裏才是適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在那裏居住下來。
《南史》上記載了一個類似的故事:有個叫宋季雅的人,為了有個好鄰居,情願出十分昂貴的房價,買下一幢房子。有人說太貴。宋先生卻說:“不貴,這100萬買屋,另外1000是買鄰的。”宋先生為什麼不惜重金買好鄰?因為他懂得,有了好鄰裏,等於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
孟母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搬家三次,宋季雅為了得到一個好鄰居不惜花高價買房子,這種做法從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看,是有道理的。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人們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學同事,便是近鄰。又如,人們總是能夠比較方便地在同學同事或鄰居中找意中人,而所謂“千裏姻緣一線牽”總歸是不太多的。美國社會學家巴薩德在上世紀20年代研究了費城的5000份結婚申請書,發現三分之一的夫婦,婚前住在五個街區之內的範圍中。
下麵的有關實驗也證明了鄰裏的獨特作用:
1950年,美國有三位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是些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道: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
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緊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機率隻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
另有一名社會心理學家在警察專科學校也作了十分有趣的研究。他把學生們的名字按其字母順序排列起來,然後再按這個順序安排教室座位和宿舍房間。六個月後,要求學生說出三個最親近夥伴的名字。他竟然發現,學生的朋友都是在名字字母順序上和自己相近的人,確切的數據是平均相差4.5個字母。
這些實驗和研究表明。在社會心理領域,存在著一種“鄰裏效應”。
理解鄰裏效應的原因,似乎並不太難:第一,因為人們普遍存在一種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的期望,要努力和鄰近者友好相處,所以會盡量避免讓近鄰感到不愉快;同時,人們看待對方,也傾向於多看積極的方麵,忽視消極的方麵,這樣,各自便為“鄰裏效應”的產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前提。第二,人們在互動過程中,總是不由自主地力圖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報酬。
和鄰近者交往,比和距離遠的人交往所付出的代價小。這是因為了解對方容易,隻花相對小的功夫,就能獲的關於對方的某些信息,容易預測對方的行為。能夠預測對方的行為,就可以在和他交往時產生一種安全感。人們願意和使他感到安全的人打交道。此外,和近鄰者打交道時,往往付出較小的努力就能夠達到目的,比如向近鄰借東西,最起碼可以少走幾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