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投射效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1 / 2)

第16章 投射效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在一家出版社的選題討論中,出現了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編輯們列出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選題分別為:

編輯A正在參加成人教育以攻讀第二學位,他選的是“怎樣寫畢業論文”;

編輯B的女兒正在上幼兒園,她的選題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叢書”;

編輯C是圍棋迷,他的選題是“聶衛平棋路分析”……

自己在參加成人教育,就認為成人教育很重要;自己的女兒在上幼兒園,就認為兒童教育很重要;自己在研究圍棋,就認為圍棋很重要;……生活中很多人就是這樣,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也當成別人認為重要的東西。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征,如:在歡樂者的眼中,別人也該是歡樂的;在小偷看來,別人盡是賊;高尚者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卑劣者則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心理學家們稱這種心理現象為“投射效應”。

生活中,投射效應主要發生在兩種情形。

一是當他人的年齡、職業、性別、社會地位移身份特性與自己相同時,投射效應交容易產生。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總是評價與自己相同的人,習慣於與這些人進行比較,所以一旦發現一個,就“情不自禁”地去作一番“投射”性的比較,以平息心中與人“試比高”的衝動或欲望。

另一種情形是,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稱心的特性時,就會把自己所不喜歡,或不能接受的自己的性格、態度或欲望,轉加到別人身上,說是別人有這種惡習或惡念。

成語“五十步笑百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自己覺的打仗時逃跑是很難堪的事,是懦夫,心裏很不舒服,所以看著有人多逃了幾步,使大聲嘲笑他,以減輕不安。因此,這樣做可以保證個人,使自己的內心的以保持安寧,但往往影響了人對事情的正確觀察和判斷。

這種類型的投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當意識到自己的某些不稱心特性時,一個人更願意或更經常把這些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強的多的人身上。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名人有這些特性並不致予損害其形象和影響其交往,我無名小輩有這些特性也就無傷大雅。通過這種投射,重新估價這些特性,以求心理上的平衡。

人都有七情六欲,人總是有一些共同的需要,而同處於一個社會,具有相同的身份地位、生活經曆的人則具有更多的共性,因此,投射作用在很多時候都還是比較準確的。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麵”,人與人畢竟是不同的,不考慮個體差異,胡亂的投射一番,就會出現錯誤。俗話說:“吾之熊掌,爾之砒霜。”你喜歡的,不一定是我喜歡的,說不定還是我最討厭的。

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如果投射效應傾向過於嚴重,總是以己度人,那麼我們將既無法真正了解別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大相徑庭的。羅夏墨跡測驗驗證了這個道理,它是由瑞士精神科醫生羅夏(H. Rorschach)於1921年編製的一種測驗人格的方法。測驗的材料由十張墨跡圖組成,十張圖片中有五張是黑白色的,三張是彩色的,另外兩張除黑色外,還有鮮明的紅色。這十張圖片都編有一定的順序,施測的時候每次出示一張,同時問被試:“你看這像什麼?”或者“這讓你想起了什麼?”讓被試按照自己所想象的內容作出自由的描述。結果,每個人的描述往往各不相同,這反映了人們看問題的不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