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投射效應導致了人和人之間的許多偏見和誤會。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個年輕人的汽車拋了錨:汽車輪胎爆炸了!
年輕人下來翻遍了工具箱,也沒有找到千斤頂。怎麼辦?這條路半天都不會有車子經過,他遠遠望見一座亮燈的房子,決定去那個人家借千斤頂。在路上,年輕人不停的在想:
“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麼辦?”
“要是沒有千斤頂怎麼辦?”
“要是那家夥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那該怎麼辦?”……
順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是生氣,當走到那間房子前,敲開門,主人剛出來,他衝著人家劈頭就是一句:“他媽的,你那千斤頂有什麼稀罕的。”弄得主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來的是個神經病人,“砰”的一聲就把門給關上了。
這是一個笑話,比喻有些人以己度人,把自己消極的想象投射到對方身上。你以為對方會對自己不友好,結果真的導致了對方的不友好。生活中主觀的投射心理,常常對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害。
我們也許遇到過這樣的事:在走廊上向別人點頭致意,對方卻置之不理;和別人打招呼,對方卻悄無聲息。遇到這種情況你可能會想:“他這是什麼意思?不尊重我啊?還是對我有意見?”其實對方很可能在專心想一件事,或者因為近視眼而沒有注意到你而已。
如果你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被別人踩到了腳而對方卻沒有道歉,你會憤怒地覺的對方是個無理的家夥。可是當你穿過擁擠的人群準備下車時,卻狠狠地踩了別人一腳,而因為要下車又來不及道歉時,你心裏會為自己辯解說:“太擠了,實在沒辦法。”
人與人之間很多誤解都是這一類的。其實你的很多想象是沒有根據的,對於別人,當沒有足夠的證據時,我們還是不要輕易下判斷的為好。可能事情的背後有我們想破腦袋也想不到的原因呢。
生活中有些人由於投射效應,而把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是很容易引起抵觸和對抗的。
比如父母認為經濟學重要,就讓孩子考大學的時候報考這個專業,而不考慮孩子自己的興趣在哪個方麵。這可能造成孩子學非所愛,學非所用,最後一事無成。或者父母認為孩子學鋼琴很重要,就逼著不喜歡學的孩子學習,給孩子帶來很大心理壓力。
夫妻之間,女人一般比男人心細,更加注重小事情。婚後,如果丈夫因為工作忙,忘記了結婚紀念日,或者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不像結婚以前那麼體貼,妻子可能就認為丈夫對她的重視降低了。其實男女的觀念不同,男人結了婚,就比較注重實際,他以為妻子也是如此,而對一些小事不太在意。這說不上誰是誰非,更重要的是在溝通的基礎上,達成理解和共識。
可以說,為了避免投射效應,就需要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別人。人際交往的前提是,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對方所想,理解對方的需要和情感。這樣兩個人才能在內心實現真正的溝通,也更容易達成諒解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