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暈環效應:為何情人眼裏出西施(1 / 2)

第15章 暈環效應:為何情人眼裏出西施

有個成語叫“愛屋及烏”,意思是如果我們愛某個人就會連同他的屋子和棲歇在屋上的烏鴉。

我們知道,烏鴉本來不美,周身漆黑,呱呱亂叫,習慣上被視為不祥之物。然而,人們愛人、愛屋,為什麼還推及烏鴉呢?

這就是人的認知和情感旁推的心理現象,以點代麵,以偏概全,在心理學上,叫做“暈環效應”。暈環,是指月亮周圍有時出現的朦朧圓圈。人們在認知中,觀察對象時,對象的某個特點、品質特別突出就會掩蓋我們對對象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被突出的這一點起了類似暈環的作用,導致觀察失誤。這種錯覺現象,就叫“暈環效應”。

“暈環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以點概麵,某人做了一件好事,那就一切都是好的;某人做了一件壞事,那就一切都不好。古時候有一個曆史故事,非常準確地詮釋了這種心理效應的存在。

春秋戰國時期,衛國大臣彌子暇深受衛靈公的寵愛。一天晚上,彌子暇聽說母親突然生病,匆匆偷駕著衛靈公的座車趕回家看望母親。按照當時衛國的法律,私自偷乘國君座車的是要砍掉雙腳的。但是,衛靈公得知此事以後,非但沒有怪罪於彌子暇,反而稱讚他說:“真孝順呀,為了看望母親,連違法受刑也顧不上了。”

一次,彌子暇陪同衛靈公觀賞果園,他嚐了一個桃子,覺得很好吃,就將吃剩的挑子獻給衛靈公。按此道理,臣子將吃剩的東西給國君,是大不敬的事。可是衛靈公卻說:“你真愛戴我呀,有好東西也不獨自享用,留下來給我嚐。”

可是後來,彌子暇因事冒犯了衛靈公,終於失寵。衛靈公想起舊事,氣呼呼地說:“這家夥早就不是個好東西,擅自駕乘我的車,還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真應當從嚴處罰他。”

衛靈公這種前後態度的巨大轉變,就體現了暈環效應的作用。寵信彌子暇的時候,認為彌子暇做的事都是好的,不滿意彌子暇的時候,便認為他做的一切都是壞的,連以前認為好的事也變成壞的了,這就是印象的擴散。

生活中也經常可以見到暈環效應。比如學校裏,某學生數學課考試不及格,他的數學老師就推斷這個學生一定是貪玩的學生,學習不努力,天資不聰慧,將來也不會有大作為,等等,從而對這個學生不太關心和過問了;而對一個數學成績好的學生,數學老師往往會認為這個學生學習努力、認真,天資聰慧,將來必有出息,在與該學生的互動中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關注他(她)的進步,並及時給予鼓勵。

再比如,某人到一家私人商店買東西,後來發現其中有一件商品質劣價高(通過與別人購買的同類商品相比較),就很不高興地說:“都是奸商,沒有一個好東西,唯利是圖。”於是便由於一個商人的表現否定了所有的商人。

與高學曆的人談話,即使對方說一些無聊的笑話,我們可能覺得他是在含蓄地表達觀點;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發言總是會讓我們認真聆聽。

在男女青年對戀人的評價上,當戀人的某一兩個條件比較優越的時候,可能會忽視對戀人其他條件尤其是內在素質的體察,這也是為什麼“情人眼裏出西施”的結果。

心理學家的實驗也證明了暈環效應的存在。心理學家讓人看一張卡片,上麵寫著一個人的五種品質:聰明、靈巧、勤奮、堅定、熱情。看後讓人想象一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結果普遍想象成一個友善的好人。然後把卡片上的“熱情”一詞換成“冷酷”,順序變成:聰明、勤奮、堅定、冷酷、靈巧。再讓大家想象一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結果是人們普遍推翻了原來的結論,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壞人。

這說明“熱情”和“冷酷這兩個品質產生了掩蓋其他品質的暈環效應。類似的,在認識結交朋友時,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長處或短處取人,都屬暈環效應,是不正確的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