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近因效應:喜新厭舊是正常的(1 / 2)

第14章 近因效應:喜新厭舊是正常的

與首因效應相對應的是近因效應。同一篇文章,人們對於開始部分比中間部分的信息記憶更牢,對末尾部分的記憶也是如此,這就是“近因效應”。“近因”是指最後的印象,它也會給人的認知活動造成強烈的影響。

生活裏,人們總是強烈譴責喜新厭舊的人,認為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其實人們重視“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視舊的信息,卻符合近因效應。就是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對於交往活動有更大的影響,突然的一個“信息”會使人們早已習慣的認識和印象發生一個質的飛躍。

可能有人會想,當首因和近因相矛盾時,是首因效應唱主角,還是近因效應更勝一籌呢?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當兩種矛盾的信息連續出現時,首因效應突出,而當兩種信息間斷出現時,近因效應更為明顯;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影響較大,而在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則有較大影響。

近因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比如某人犯了一個錯誤,人們便改變了對這個人的一貫看法;在朋友交往中,有時多年的友誼會因一次小別扭或誤會而告終;夫妻之間吵架,一氣之下,可能完全忘記了對方過去的好處和相互的恩愛,一心隻想離婚,所以在辦離婚手續的時候,工作人員往往勸夫妻過一段時間再來辦,而往往冷靜下來之後又不想辦了。

既然近因效應容易引起“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後果,那麼在社會交往中,令我們不得不慎。

我們應認真對待與老朋友的每一次交往,特別是每一次交往最後幾分鍾的音容笑貌。由於是老朋友,就沒有什麼首因效應可言了,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發生近因效應,則是無法預料的,隻要有一次表現的有點異樣或特別,那麼,這一次交往就可能會產生近因效應。因此,每一次交往都的小心行事,切不可因為是老朋友而“忘乎所以”,否則對方隻要稍一計較,或想歪了,以前的友情就會前功盡棄了。

寫文章講求“豹尾”,就是由於近因效應,力圖在最後的部分給人留下回味,加深印象。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利用近因效應,為塑造自己的形象服務。

人們在與老朋友、老熟人相處時,總是在最後即將告別時表現出足夠的熱情和使對方滿意的行動,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保持老朋友問的友誼。一對戀人,每周見一次麵,在分手時,總是戀戀不舍,告別後還三步一回頭,兩步一觀望,此番“萬般風情”自會引起雙方對下一次約會的無限期待。這都是利用近因效應的絕妙注釋。教師講課時最後幾分鍾的精采講解,職員調動工作前幾天的勤奮工作,大學畢業前一、兩周對同學的友好和對老師的留戀,這些都是重視近因效應的表現。

在和人交往中,為了避免不良的近因效應,我們要謙虛為懷,以誠相待。如果對方對我們產生了一點誤會,改變了對我們的印象,我們應當做到虛懷若穀,在對方心乎氣和時坦誠進行交談,解除其中的誤會,不要激化矛盾。在這種真誠、謙虛的感染上,對方就會很快與我們和好,不利的近因效應之隨之不複存在。

有一些第一印象不為他人所讚賞的那些人,他們本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心願,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結果是“十年不鳴,一鳴驚人”,這個驚人之“鳴”,使他人心甘情願地改變了對此人的評價並對其抱有特別的好感,也是近因效應的神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