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應還提醒我們,要注意保持人際交往中的新鮮感。
人際關係中之所以需要“新鮮感”,是為了使一段已經適應了的交往活動再向前發展一步,就好象一條向前延伸的直線每過一段時間跳一下,向上升高一點以後再向前延伸。實際上,其中的“新鮮感”的原理就是“近因效應”。
夫妻之間恐怕最是需要“保鮮”的人群了。所以電影《手機》那句“在一張床上睡了20年,難免會有一些‘審美疲勞’”,才會引起了那麼多人的關注,使得一時間"審美疲勞"成了一句流行語。在現實中,許多人的婚姻不用說20年,即使幾年,也可能產生“審美疲勞”。
精心營造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如同培育鮮花般不時地施肥、澆水、除草,才能拯救“審美疲勞”,使夫妻永遠恩愛,充滿樂趣。彼此有自己的空間,尊重對方,重視溝通,營造浪漫情調,這些都是婚姻保鮮的招數。
近因效應對提高我們的口才也有借鑒意義。說話是聲音的連續,最後的聲音容易“餘音繞梁”,更容易給人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近因效應比較明顯。這提醒我們,在和人說話的時候,如果注定要說一些消極的話,那麼最好是放在後麵說,留一個光明的尾巴,可以給人比較好的印象。
比如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開始時常打敗仗,在給皇帝報告軍情時,不得已寫“屢戰屢敗”。謀士給他出主意,改成“屢敗屢戰”。結果不但既避免了皇帝問罪,又顯示了自己的不屈不撓的鬥誌。
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最後的一句話決定的整句話的調子。比如向學生說:“隨便考上一個學校,該沒有什麼問題吧?雖然錄取率那麼低。”或者說:“雖然錄取率那麼低,總能考上一個學校吧?”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但語句排列的順序不同,給人的印象卻全然不同。
前者給人留下悲觀的印象,後者則相反,給人一種樂觀的印象。這就是說,有時盡管你有心講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話,如果最後一句話是悲觀的語調,整句話就呈現出悲觀的氣氛。
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如果善於利用語句的先後順序,會產生比較好的近因效應。有時候學生所做的事讓教師生氣,甚至發火,而近因效應提醒我們:發怒之後莫忘安慰!
例如:“……也許,我的話講的重了一點,但願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剛才我太激動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用這種話作結束語,學生就會有受勉勵之感,認為這一番批評雖然嚴厲了一點,但都是為我好的。如果一時實在想不出安慰的話,也應該對挨批評的學生笑一笑,或摸摸他的肩膀。相反,如果用“懂了沒有?!”“聽不聽由你,到時候一筆計算。”“如果再犯,我決不饒你!”等窮凶極惡、命令式的結束語,隻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惡劣的印象。這種一巴掌之後揉一揉的做法,能使人忘記前麵的一巴掌之痛,就是“近因效應”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