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首因效應:不可小覷的第一印象
心理學上,第一印象又叫初次印象,指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第一次見麵時所獲取的的印象。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比較重視第一印象。到一個新單位前,會有人告誡你:“注意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初次約會的男女青年,大多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禮。“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常識。人們常說“先入為主”,就是指第一印象往往給人印象比較深刻。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根據初次見麵時對方的儀表、風度、性格、態度所留下的印象來作出判斷,並以此作為今後交往的基礎。
這種現象,其背後是心理學的首因效應原理。
這個原理首先是在關於記憶的實驗裏發現的:試驗者給被試者呈現一係列無關聯的字詞,然後讓他們以任意的順序加以回憶,結果表明,位於開始部分的比位於中間部分的字詞更容易回憶。這種現象叫做“首因效應”。
一篇文章,一套數據,開始的內容比後麵的部分記得清楚,是因為,新的刺激能引起興奮,在大腦皮層下會留下較深的痕跡,這樣,以後回顧起來比較容易。思維的過程也表明,思考問題時,人容易產生“定勢”現象,即所謂的“先入為主”。初次印象是思考問題的起點,在思維的座標圖中,人們分析問題,判斷問題是從這個起點開始並向後延續的。思維的過程是大腦運動的過程,運動就有慣性在起作用。比如一個人同生人接觸時,能否產生認同感,影響著今後的關係。周圍的人一接觸,他說的話別人不愛聽,做的事別人看不慣,解決問題的方法同大家扭著勁,就會在交往開始給對方留下好印象,也必將影響以後相互間的關係。
有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實驗證實了這種首因效應。研究人員首先使用一組形容詞對一個人的性情進行描述,然後要求被測試者說出對剛才介紹的這個人的印象。被測試者被分為兩組,每一組所聽到的形容詞的數量和內容完全相同,但出現的次序卻有所不同。
第一組依次聽到的六個形容詞是:理性的、勤奮的、易衝動的、持批評意見的、倔強的、嫉妒心強的。第二組依次聽到的是:嫉妒心強的、倔強的、持批評意見的、衝動的、勤奮的、理性的。前者把褒義詞放在前麵,後者把貶義詞放在了前麵。
結果對於這個人的印象,第一組認為還好,第二組則有明顯的否定色彩。由此可見,完全相同的六個形容詞,先聽到積極的一麵還是先聽到消極的一麵,對最終整體印象的形成將起到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人們最初獲的的印象已經構成了這個人的基本輪廓。人們更習慣於沿著這個輪廓去解釋以後的信息。如果肯定的印象先入為主,那麼後麵的負麵信息就不會太受重視;相反,如果否定的印象已經占據了一席之地,那麼正麵信息也不容易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