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首因效應:不可小覷的第一印象(2 / 2)

人們對數字也具有這樣的心理規律。比如商品的定價往往是49.9元,而不定為50元,就是因為人們比較注意前麵的數字,有一種錯覺,好象是四十多元錢的東西,其實,仔細一想,比50元隻少了一毛錢,基本相當於50元。還有,人們看鍾點也容易有這樣的錯覺。你乍一看9:47這個時刻,就以為是九點多,卻沒想到離10點隻差十幾分鍾,是離十點更近的。如果看牆上的掛鍾,可能會避免這種錯覺。

由於首因效應,使人類有一種特性,就是對任何堪稱“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並有著極強的記憶力。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不經意地你就能列出許許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國第一個皇帝,美國第一個總統,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緊隨其後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說不上幾個。

有的商家善於利用這個原理為自己在競爭中贏得先機。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經營運輸業的千代子夫婦想要辦—家搬家專業公司。有一天,手裏的電話號碼簿為千代子帶來了靈感。日本的電話號碼簿是按行業分類的,在同—行業中,企業的排列順序又是以日語的字母為序。她想,誰要搬家,肯定會在電話號碼簿上找運輸公司的電話,那麼排在第一位的公司是很容易被發現並被記住的。於是她給搬家公司起名叫“阿托搬家公司”,自然被編錄在日本電話號碼簿的同行業的首位。公司創辦後,果然很快就吸引了大批的用戶,獲得了很快的發展。千代子正是根據“首因效應”的原理,為自己的公司贏得了先機。在當今社會,商家爭奪互聯網的搜索引擎上前麵的位置,也是同樣道理。

在生活中,人同樣對第一情有獨鍾,你會記住第一任老師,第一天上班,初戀等等,但對第二的印象往往大打折扣。很多人的思維方式是根據經驗,通過第一印象就武斷地把某人歸類:他是這樣的,是這一類人,她是那樣的,是那一類人。所以,在交往中,我們一定要非常注意自己的“登場亮相”,爭取讓自己的第一印象為自己加分,這主要應該注意:衣著得體,禮貌待人,給人一種有教養的印象;要積極求同,縮短距離。人和人之間既有差異,又有共同點。和陌生人之間,要迅速尋找到共同點,這樣容易產生親和力。與人初次交往之前,如有可能要盡量了解對方的情況,作為相識和交談的基礎,譬如愛好等。在交往的過程中,要記住對方的名字並多叫他的名字,會給他親切感。

而我們自己在對別人的判斷上,則要防備首因效應,不要為對方的第一印象所迷惑,造成認識的偏差。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第一印象並不是完全可靠的,還有在繼續交往中冷靜、細致、全麵地分析對方,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