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暈環效應:為何情人眼裏出西施(2 / 2)

從心理學上講,之所以存在暈環效應,也許是因為我們在與某人接觸時,想通過一種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看到他整體的性格。比如當發現某人在交往方麵是主動的,就會把他歸為外向這一類型中,而大腦中存儲著外向人的整體特點:他們通常是積極的、快樂的、比較隨和而又不固執,有活動能力,等等。這樣,你就對方形成了上述的印象,並采取相應的方式與之交往。這種簡單歸類使我們節省了判斷他人品質的時間。

實際上,要真正認識一個人,僅僅靠自已是不行的,單單靠幾個朋友的介紹也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廣開信息渠道,從“內圍”到“外圍”,從正麵評價到反麵意見,進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然後從事認真分析的“精加工”,這樣,判斷才能比較準確。比如,你要了解某一個人,不妨聽聽他(她)的朋友們的評價,也不妨聽聽他(她)的反對者的看法。

“暈環效應”的根源在於絕對化看人的方法,把人的某一突出部分不適當地延伸並掩蓋其它部分。以這種態度和方法看人,把本來複雜、豐富的人群簡單分為兩大類:完人和一無是處的人。實際上人都是一分為二的。林肯說:“我的生活經驗使我深信,沒有缺點的人往往優點也很少。”列寧也說:“人的缺點通常和他的優點有關,一個人的缺點仿佛是他的優點的繼續。”不是嗎?粗魯與直率往往並存,膽小與謹慎往往同在。

目前年輕人中的追星一族,是暈環效應的最突出表現。許多年輕人在明星的演唱會上如醉如癡,對崇拜的對象五體投地,甚至有的因為偶像結婚而絕望自殺。這是把偶像神化了,已嚴重地脫離了現實,是在自欺欺人。這種心理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偶像的一個優點——歌唱的好,而推及其他,認為偶像是個完人,在各方麵都是值得自己信賴和依托的精神支柱。這都是自己的幻想。

“暈環效應”的道理告訴我們,在看人、評價人時,要懂得一分為二,對人既不要要求別人是完人,也不要取其一點,不及其餘;對己則要時時一分為二,不要自封完人,也不妄自菲薄,這樣就會客觀一些、全麵一點。

由於人們在認識上容易有暈環效應的偏差,那麼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就要盡量避免不利的暈環效應對我們的影響,或者利用暈環效應來為自己的形象服務。

暈環效應一般產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間或者伴隨有嚴重情感傾向的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總是有限的,人們隻能用點滴的了解來全麵地概括你,所以盡量使你首先暴露出來的特質閃光,這樣可以曾強暈環效應,強化好印象。

最能產生暈環效應的是外表,外表的美麗往往容易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比如有磁性的聲音、華美的服裝、名貴的首飾等都可能成為構建我們背後暈環的一部分。另外,一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才智以及家庭背景、個人修養都會產生暈環效應。而且一個粗俗的舉止,就會破壞您的全部好印象,而一個美好的舉動則可使您倍增光輝。

在一些公司裏允許普遍職員使用類似於管理層職務的頭銜,也是要利用重要職務的暈環效應。因為人們對比自己和對方的頭銜,往往決定了我們待人接物的態度和方式,因此頭銜的暈環效應就顯得相當顯著。

除頭銜外,公司的知名度及規模也是構成暈環的重要因素。因此有許多小企業會選擇依附於知名度和社會聲望高的大企業,並在員工的名片上注明大企業的名稱,可以顯著地增加社會對本企業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