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小世界理論:人脈資源的獲得(1 / 2)

第27章 小世界理論:人脈資源的獲得

有一天,一個未過門的女婿準備去拜見丈母娘。路過一家食品店,見一條長蛇般隊伍延伸而出,原來是人們在排隊購買脫銷已久的一種名牌火腿。他忽然想到:“心上人”不是說她媽媽最喜歡用火腿煮湯喝嗎?何不買一些去討個歡心呢?

於是,他使出渾身解數,插到了隊伍的前列。一位大娘看不慣,批評了他幾句。他惱羞成怒,脫口便罵。把那個大娘氣得怏怏離去。他不以為然;心裏想,反正茫茫人海,來去匆匆,今後誰還認得誰?

當他提著火腿,敲開了“心上人”的家門,卻傻了眼,原來開門的正是那位大娘!他這才明白,原來被他氣走的那位大娘,正是他的丈母娘!

類似的事情,在現實生活裏,大概我們都聽說過。生活看來真有點偶然性:本來“陌路相逢”,自會“分道揚鑣”,哪知“殊途同歸”,“冤家路窄”。你說巧不巧?

這種事情並不罕見:你遇到一個來自遠方的陌生人,通過交談,竟發現你們有一個共同認識的朋友。也許,你們之中有一個會吃驚地叫起來:“這個‘世界’太小了!”

這個世界的確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美國馬薩諸塞工學院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萊姆曾經研究過“小世界問題”。他發現,在美國,平均每個人直接認識500個人。當然,每個人又都是許多不同的“熟人鏈”中的一個環節。他們進一步計算,結果隨意挑出兩個美國人來,例如說史密斯和布朗吧,那麼他們倆相識的可能性隻有二十萬分之一。但是,史密斯認識某人,某人又認識另一個人,而另一個人認識布朗,這種可能性卻高達一半以上。

他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首先確定一個“目標者”一個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正在學習當牧師的年輕人的妻子。然後,在堪薩斯州的維契托市又隨便找了一組人作為“出發者”,給他們每個人一份文件,叫他們寄給他們的一個最有可能認識那個“目標者”的熟人。接到文件的熟人依同樣辦法再把它寄給自己的熟人,使這條“鏈子”有希望地接續下去,直至連接到“目標者”。

叫米爾格萊姆吃驚的是,僅僅過了四天,一個男人就把文件送給了“目標者”,說:“艾麗斯,這是給你的。”過程是這樣的:在堪薩斯的一個農人(“出發者”),首先把文件給了一個牧師,牧師把它寄給了他在劍橋的一個牧師朋友,這個人就把文件交給了艾麗斯。從“出發者”到“目標者”,這條“鏈子”隻有兩個“中間人”!

在這次試驗中,各條“鏈子”的“中間人”數最少的是兩個,最多的是十個,平均數是六個。然而,如果事先叫人估計一下,大部分人猜想需要一百個。這就是著名的“六度間隔理論”(Deg ree of Separation)和“小世界理論”(Small World Phenomenon)。

社會是一個開放性的係統。上世紀40年代由美籍奧地利學者貝塔朗菲創立的係統論指出,人們生活的物質世界,天至地球、天體、星係和宇宙,小到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都是無限可分又緊密相連的係統性客體。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人們在一定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上形成的相互聯係的有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