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權威效應與名人效應:他們的影響力為何更大?(1 / 2)

第26章 權威效應與名人效應:他們的影響力為何更大?

美國某大學心理係的一堂課上,—位教授向學生們介紹了一位來賓——“施米特博士”,說他是世界聞名的化學家。施米特博士從皮包中拿出一個裝著液體的玻璃瓶,說:“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種物質,它的揮發性很強,當我撥出瓶塞,它馬上會揮發出來。但它完全無害,氣味很小。當你們聞到氣味,就請立刻舉手。”

說完話,博士拿出一個秒表,並拔開瓶塞。一會功夫,隻見學生們從第一排到最後一排都依次舉起了手。但是後來,心理學教授告訴學生們:施米特博士隻是本校的一位老師化裝的,而那種物質隻不過是蒸餾水。

學生們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鼻子呢?因為他們心目中的權威,就是那位“化學家”已經告訴了他們答案。而他們無論如何沒想到,“權威”的話竟然是錯誤的。

因為迷信權威,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覺,這個實驗體現了人們對權威盲信的心理。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權威效應,就是說,權威對人們的影響力要超過常人。

這種權威效應其實在每個人心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假如你眼睛不舒服,到醫院就診,如果其他條件相同,有一位眼科專家和一位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年輕大夫供你選擇,你會選擇哪個呢?很可能你會選擇專家。

醫學專家洪昭光的著作《登上健康快車》,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先生所著的《生活中的經濟學》都成為熱銷書,這都得益於作者在本行業內的權威地位以及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文風。同理,著名曆史學家閻崇年所講的係列講座《正說清朝十二帝》和同名的書,非常受歡迎,也是和他的權威地位分不開的。

在生活中,我們不可否認,權威是各個領域裏,最精通本行業知識、取得最大成就、並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人士。在很多時候,他們的見解的確要比我們普通人更高,更專業,在本領域內,他們的可信度肯定要比其他人更高。但要知道,世間任何規律都不是絕對的,權威也並不是永遠正確的。

航空工業界有一個現象叫“機長綜合症”,就是在很多事故中,機長所犯的錯誤都十分明顯,但飛行員們卻沒有針對這個錯誤采取任何行動,最終導致飛機墜毀。比如下麵這個例子。

著名美國空軍將領烏紮爾·恩特的的副駕駛員在飛機起飛前生病了,於是臨時給他派了一名副駕駛員做替補,和這位傳奇式的將軍同飛,這名替補覺得非常榮幸。在起飛過程中,恩特哼起歌來,並把頭一點一點地隨著歌曲的節奏打拍子。這個副駕駛員以為恩特是要他把飛機升起來,雖然當時飛機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起飛的速度,他還是把操縱杆推了上去。結果飛機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槳的一個葉片割入了恩特的背部,導致他終生截癱。

事後有人問副駕駛員:“既然你知道飛機還不能飛,為什麼要把操縱杆推起來呢?”他的回答是:“我以為將軍要我這麼做。”

相信權威,竟然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思考,對簡單的事實視而不見。

而且權威也是相對的,他們的話也可能被“更大的權威”修正。

英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洛德·盧瑟福,因對元素裂變的研究而獲得19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斷言:“由分裂原子而產生能量,是一種無意義的事情。任何企圖從原子蛻變中獲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談妄想。”可是幾年以後,用於發電的原子能就問世了。

如果完全相信權威,人類也許就不會進步了。人類正是在不斷超越過去的權威的過程中進步的。

總之,權威的意見也隻能供我們參考,而不能夠絕對地相信,因為世上並沒有絕對的權威。

除了權威以外,名人也是對大眾具有很大影響力的人群。

美國有一位出版商,手頭上積壓了一大批滯銷書,很著急。有一天,他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主意。

他給總統送去了一本樣書,三番五次地征求他的意見。總統那樣的忙人,哪有時間和他糾纏,就隨便應付了一句:“這書不錯!”出版商回去後就打出廣告:“總統喜愛的書!”結果書很快銷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