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權威效應與名人效應:他們的影響力為何更大?(2 / 2)

過了不久,這位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就故伎重演,又送了一本書給總統。總統上了一回當,心想這回不被他利用了,就故意奚落他:“這書糟透了!”沒想到,出版商回去後,打出廣告:“總統討厭的書!”結果書又很快銷售一空。

過了不久,出版商又出了一本滯銷書。這次,他又厚著臉皮給總統寄了一本。總統心裏說,還想利用我哪!我啥也不說了!沒想到出版商回去後又打出廣告:“這是一本令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書又很快銷售一空。總統知道了,真是哭笑不得。

總統並不是最好的書評家,為什麼和總統沾上邊,書就好賣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總統是名人,出版商就是利用了“名人效應”,給自己做了免費的廣告。

什麼是名人效應呢?就是說,名人對大眾的影響力要超過常人。有一個小實驗可以證明這個理論。

我們都知道居裏夫人是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他們夫妻兩人都是著名的科學家,而且她的女兒也獲得了諾貝爾獎。她活著的時候,名氣就大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上世紀30年代初,美國有兩位大學生突發奇想,拿居裏夫人做了個關於名人效應的實驗。他們打賭,寄出一封不寫收信地址、隻寫“居裏夫人收”的信,看能不能寄到居裏夫人手裏。結果是寄到了。那麼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寄給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這些無名小輩,還能夠寄到嗎?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名人對大眾經常具有一種引導作用。比如,中國自南唐李煜起欣賞小腳,以至於此後世代興起纏足風,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究其原因,隻是因為李後主寵愛的名妃為了可愛的小腳,用綾子纏足,結果這種風氣蔓延到全國,乃至對後世的無數中國女性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在今天的社會裏,也是如此。明星們的穿著打扮,談吐舉止,往往成為流行的風向標,成為年輕人,趕時髦的人競相效仿的對象。

那麼,人們為什麼喜歡追隨名人呢?這是因為,首先,人們的生活中需要名人。我們的生活太枯燥了,需要有一些傳奇的人物,來供我們研究,供我們茶餘飯後的議論。另外我們需要一些地位更高,似乎更有力量的人,來做我們的樣板,給我們提供做事的典範,這樣我們的心裏會更加有底。

在今天成為名人有更大的好處。因為當今是一個注意力經濟時代,名人因為被許多人所知,就容易吸引到更大的注意力,在經濟上當然具有更大的價值。

成都西南郊的浣花溪,原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自從唐代詩人杜甫在此寫了許多名篇佳作後,人們便在這裏建立了“杜甫草堂”,從此成為旅遊勝地。這真是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古語。

有一個餃子館,是某明星開的,牌匾上畫著明星的巨幅頭像,生意就很興隆。大概人們好奇,明星開的餃子館是啥樣的?餃子是不是更好吃?餃子不一定更好吃,更貴倒是有可能的。可人們就是想要在餃子館裏搜尋一點名星的蛛絲馬跡,嗅到一點明星的氣味,好象那裏也沾上了明星的魔力。

名人效應在生活中的例子是數不勝數的。如企事業單位以及商場、酒店、學校、娛樂場所大都願意請黨和聞家領導人或名人雅士題寫名稱;很多書籍,也喜歡請名人題簽,名人本人出書當然更受歡迎;有的藥品、保健品的宣傳資料上,常常見到政界高級知名官員的題詞和接見董事長、總裁的照片。這都是因為名人更容易被人們買帳。

對名人的盲從比對權威的盲從更加缺乏理性。比如一個著名的影演員,給一家醫院做廣告,就很容易讓人相信這家醫院的權威性。其實仔細想想,名人如果在不是他所擅長的領域,和我們普通人有什麼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