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交付卡納佛爾旅遊船遠公司使用。
由於其1萬多噸的排水量而被稱為“移動的海上城市”。
在設計這艘全球最大的旅遊船時,卡納佛爾公司的指導思想是將其建成一個“浮動勝地”,以豪華舒適、環境優美招攬客人。
此外,公司對船上的服務質量特別注重,不允許船員稱呼旅客使用“乘客”、“顧客”之類的字眼,對所有乘坐這艘船的旅客都看作是“賓客”。
“卡納佛爾·命運”號除了具有安全性和舒適性外,其最大的特色體現在艙室和大廳的設計上。
客輪有1321套不同標準的雙人客房。
一般載客2642人,最多可達3400人,而公司希望最佳賓客數為3000人左右。
該船采用全外側客艙的新穎設計,全船共有15層甲板,客艙全都布置在甲板的船舷兩側,使船上每一客艙都能采集到充足的自然光線,並且便於旅客觀看海上景色,觀賞沿途風光。
內部設有通道、商店和餐廳,在船艙裏人們並不明顯地感覺到它的龐大,甚至對船的長度也表示懷疑。
而事實上,船上有許多方麵卻能體現出它的大型化,例如在船首有一座3層建築的劇院和兩座2層建築的餐廳;日光甲板上露天遊泳池設有十級往上的座位和水上滑梯;此外,船中還有酒吧、迪斯科舞廳等設施,全船公共設施的麵積達到3000平方米。
艙室裝飾采用賓館式,色彩優雅,質地高貴,富有氣派。
上下貫穿9層甲板的中央大廳被稱為旅遊船設施的創新和建築設計上的奇跡。
廳內設有華麗的電梯和觀光電梯,還有噴泉和植物,房頂做成階梯式鏡麵燈,能反射出廳內的各種活動。
整個旅遊船猶如一座海上城市。
海上石油通道指的是運輸石油的通道嗎?油輪被看作“石油通道”比較好理解,因為它是用來運輸石油的輪船。
最初的油輪是由貨船改裝的,而且隻能以桶裝的形式運輸。
1886年設計的“格魯考夫號”油船,其運輸量隻有230噸。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油輪的載油量也是在1.5萬噸左右徘徊。
1957年中東戰爭以後,埃及關閉了蘇伊士運河以後,從中東運輸石油及其製品的船隻,必須繞過有“海上生命線”之稱的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運輸的路程大大增加。
這樣,如果仍然限於采用萬噸級的船隻來運輸石油,是遠遠滿足不了工業發展的需要的。
因此,一種巨大而裝備優良的專門運輸油料的船舶--超級油輪應運而生了。
所謂超級油輪,是指載油噸位在20萬噸以上的油船。
目前,世界上最大油輪的載油量已超過59萬噸。
1979年,日本為利地利亞埃索油輪公司建造的兩艘超級油輪,其排水量均已達到59萬噸。
現在,一些國家已著手研究、設計、建造百萬噸級的超級油輪。
油輪是裝載液體貨物的,整條船的受力情況比一般的貨船大,構件的腐蝕情況也比較嚴重,因此油船在結構上也有其獨到之處。
首先,油輪通常不設雙層底,無內底板結構,因為油的密度比水小,在船底輕微破損時,不會發生大量進水使船喪失浮力或平穩性等情況。
其次,在油輪的油艙底部與甲板部位的骨架部分均采用縱向構件密集的縱骨架式,以提高船體結構的總縱強度。
采用縱骨架式以後,船體和甲板的承受縱向彎曲的力較小,穩定性也比較好。
油輪就其載重噸位而言,在船舶家族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自1973年石油大幅度提價後,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研製出了令人矚目的節能油輪。
1980年,日本建造了一艘使用風帆的油輪,據稱它是世界上第一艘不用人力揚帆、並能節省50%燃料的新型帆船。
該船裝有兩組矩形層浪式硬帆,通過一台微機操縱帆具的張開和收縮,並能把帆轉到最適當的角度。
在有風揚帆航行時,微機能控製發動機減少輸出功率,使船保持預定航速,以實現節省燃料的目的。
由此看來,這類節能油輪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破冰船是幹什麼用的?厚厚的冰層是船舶水上航行的一大障礙,這時候,破冰船就派上了用場。
在破冰船家族中,近幾年興起的浪式破冰船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浪式破冰船包括擺體浪式破冰船和船舶自擺浪式破冰船。
擺體浪式破冰船由主體船和擺體兩個部分組成,用轉軸連接。
擺動體是造波機,在船前麵水的表層上下擺,將機械能轉變成波能。
該類破冰船適用於厚80~200厘米的海洋冰的破冰作業。
船舶自擺浪式破冰船由滑決和船舶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