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稱霸海上 第8章(1 / 3)

第2卷 稱霸海上 第8章

航空母艦是軍艦中的“巨無霸”嗎?提起航空母艦,人們無不為這個龐然大物的神秘色彩所吸引。

航空母艦是專供海軍艦載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海上活動機場。

它是一種技術複雜、造價昂貴的軍艦,是奪取海上製空權的突擊機動兵力。

在艦船家族中,航空母艦是所有軍艦中體積最大、噸位最大、作戰能力最強的艦種,在海、陸、空所有兵器中排行第一。

航空母艦出現的曆史並不長,是現代海軍中較年輕的艦種。

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代了戰列艦的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各國海軍水麵兵力的核心力量,成為一個國家海上實力的重要象征。

航空母艦的攻擊力非常強大,但由於其自身目標較大,易受到攻擊,所以航空母艦一般與其他艦種組成海上艦艇編隊,作為編隊的核心進行戰鬥。

目前航空母艦按用途可分為專用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按排水量大小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航空母艦;按動力裝置可分為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空母艦。

其中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是未來軍艦的發展目標。

1960年9月24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下水服役,其卓越的性能引起世界海軍的矚目。

由於核動力的續航力幾乎無限,故核動力航空母艦具有更大的戰術機動性和獨立行動的自由性,從而擴大了攻擊範圍,增加了攻擊效果,在有嚴重威脅的海區具有更大的規避危險的能力。

同時,由於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燃料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節省大量的艙室,從而減輕了航空母艦對基地的依賴,降低了對後勤支援的要求。

此外,核動力航空母艦不排放腐蝕性氣體,從而減少了艦體、設備和飛機的維修量,降低了被敵機監測設備和製導設備發現和攻擊的可能性。

美國1968年6月開始建造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艦。

除了美國擁有的9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外,法國也擁有一艘名為“戴高樂”的核動力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從誕生開始,已走過80個春秋的發展曆程,對戰爭的勝敗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一定意義上講,航空母艦的有無、多少以及作戰技術水平如何,標誌著一個國家海軍的發展水平。

你了解“海上殺手”巡洋艦嗎?巡洋艦是一艘多用途的水麵戰艦,是現代海軍主要的戰鬥艦艇之一,能在較長時間和惡劣氣候條件下進行遠洋機動作戰,故被稱為“海上殺手”。

巡洋艦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係統、精密的探測計算設備和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具有較高的航速、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好的耐波性。

通常,由數艘巡洋艦組成編隊,或參加航空母艦編隊(擔任翼側掩護),常為編隊的旗艦。

在過去的曆次海戰中,巡洋艦主要用於海上攻防作戰,保衛己方或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支援登陸或抗登陸作戰,襲擊港口、基地和岸上目標,掩護己方艦艇掃雷或布雷,以及防空、反潛、警戒、巡邏,為艦載機導航等。

巡洋艦誕生於戰列艦出現之後,因為戰列艦需要巡邏、護航的快速炮船,這些快速炮船就是現代巡洋艦的雛形。

19世紀末,隨著戰列艦突飛猛進的發展,執行護衛戰列艦任務的巡洋艦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巡洋艦的噸位、作戰能力等有了長足的進步,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巡洋艦有一個顯著的發展,那就是,當時的巡洋艦普遍裝備了水上飛機,每艘艦一般裝載2架,個別載4架。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巡洋艦協同航空母艦、戰列艦一起,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戰中,巡洋艦都參加了激烈的戰鬥。

可以這樣說,巡洋艦擔負著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的警戒任務,是防止敵方航空兵、潛艇及驅逐艦攻擊的出色的護衛,是炮擊敵基地、港口和陸上目標的有效殺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巡洋艦也和戰列艦一樣,逐步從大海上消失。

但導彈武器和核動力裝置的誕生,以及其本身比戰列艦輕便、靈活的特點給了巡洋艦起死回生的可能。

1953年,美國海軍率先在巡洋艦“巴爾的摩”號上安裝了“天獅星一I”導彈發射裝置。

1955-1956年,美國海軍又對兩艘“波士頓”級巡洋艦進行改裝,裝備了導彈武器。

1958-1959年,美國海軍又在兩艘巡洋艦上安裝了高射導彈和反潛導彈,並保留了魚雷和艦炮。

1957年12月,美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原子動力巡洋艦“長灘”號,該艦標準排水量超過1萬噸,艦長超過兩百米,航速30裏。

前蘇聯、法國、德國在戰後也建造了大量巡洋艦,這些新建的巡洋艦大多都裝備了導彈武器或反潛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