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16時17分,與指令艙和服務艙分離的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軌道附近的靜海上。
著陸後約6.5小時,阿姆斯特朗身穿宇航服,首先走出登月艙。
他在5米高的平台上呆了好幾分鍾,使自己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才慢慢爬下9級扶梯。
曆史性的時候到來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踏上月球,在月球上印上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
他說:“對於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但是對人類來說,卻邁出了偉大的一步!”人類終於登上了千百年來朝思暮想的“廣寒宮”。
18分鍾以後,宇航員奧爾德林也踏上了月麵,和阿姆斯特朗一起,采取了22千克土壤、岩石樣品,拍攝了照片,安設了月震儀、太陽能電池陣和激光反射器,最後將一麵美國國旗插在了這個萬籟俱寂、荒涼無比的星球上。
7月21日13時54分,兩人離開月球與柯林斯會合,經2天多的飛行,載著三名宇航員的指令艙平安濺落在夏威夷西南的太平洋洋麵上。
至此,曆時8天零3小時18分鍾的人類首次登月計劃圓滿結束。
在探索宇宙的大事業中,人類邁出了曆史性的偉大一步。
衛星為什麼不會掉在地球上呢?地球是太陽係中的一個成員,它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人類和人類文明,因此地球在太陽係中的地位十分顯赫。
但不公平的是地球隻有一個衛星--月球,而太陽係中其他的一些行星卻有幾個衛星,甚至十幾個衛星。
億萬年來月球孤獨地伴在地球的身旁。
1957年10月4日,一條火龍騰空而起,為月球送來了一個小夥伴,這就是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1號”。
它的個頭雖小,卻活躍異常,每96分鍾便可以繞地球轉一周,並且不停地與地球交換著信息。
“東方1號”衛星是一個鋁合金圓球,直徑58厘米,重83.5千克。
它的軌道呈橢圓形,近地點228.5千米,遠地點946.1千米。
這顆衛星上裝有兩個化學電池和兩台無線電發報機,把氣象、宇宙線和隕石、塵埃等探測資料發送回地球,人類的太空飛行真正邁開了第一步。
西方國家和中國也不甘落後,美國的“探險1號”,英國的“羚羊1號”,加拿大的“百靈鳥1號”法國的“聖馬爾科”,德國的“阿祖爾”,日本的“太隅1號”和中國的“東方紅1號”相繼發射成功,地球的周圍也熱鬧起來,想必月球也感到高興,一下子多了這麼多的朋友。
人造衛星是怎樣到達衛星的軌道的呢?原來,它是靠乘坐運載火箭升空的。
人們把它安置在多級火箭的最前端,用一個整流罩保護著,火箭站在發射台上,一聲令下,發動機點火,濃煙滾滾,火焰熊熊,運載火箭豎直起飛,在第一級、第二級火箭的推動下,迅速加速,穿出大氣層。
這個階段叫做“加速段”。
然後,火箭依慣性飛行,並慢慢轉彎,沿著與地球表麵平行的方向運動,一直飛到與預定軌道相切的地方,這個階段稱為“慣性段”。
最後,第三級火箭點火,把衛星加速到環繞程度,並送入軌道,從此,它就環繞著地球運動,開始了衛星生涯。
那麼,衛星為什麼不會掉在地球上呢?我們知道,掙脫地球束縛的關鍵是速度,當飛行器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時,它便可以繞地球運動了。
這時它雖然受到地球的引力,卻掉不下來,因為衛星在高速繞地球運動時,受到一個沿半徑向外的力,這個力與地球的引力相互抵消了。
航天飛機是不是飛機呢?20世紀60年代初,人類製造出宇宙飛船,實現了邀遊太空的夢想。
這種航天活動造價高得驚人,一次發射活動的費用要花掉10億美元。
航天器的使用是一次性的,不能重複使用。
人們設想,如果能造出地麵和太空軌道間多次往返飛行的飛行器該多好。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人首先研製並使用了航天飛機。
它是集現代航空技術、火箭技術、空間技術於一身的綜合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