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 科技與技術 第20章(1 / 3)

第4卷 科技與技術 第20章

深水港口建設技術知幾何?港口規劃是根據腹地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趨勢,通過預測適宜水運的經濟運量和運輸船型,研究當地自然條件,確定港口的性質和功能,合理地布置港口形態和規模,以謀求港口建設與腹地國民經濟同步(適度超前)發展的方法。

1.經濟運量預測方法貨運量預測,是在一定的經濟理論指導下,根據過去和現在貨運情況,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未來貨運量可能發展的趨勢做出科學的推斷和測算。

對運量進行預測的方法很多,計有200多種,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類:從時間序列的角度進行預測、從影響因素入手進行預測和定性預測。

(1)平衡法就是把腹地內及其相鄰地區各類貨物的產、運、銷數量指標,相互聯係起來,進行分析和比較,使其彼此相適應,並將這一數量關係,用平衡表列出,分析其規律性,按數量關係的規律性來進行預測。

平衡法可用作短、中、長期預測。

煤炭、原油、礦石等大宗貨物多用此方法。

(2)時間序列預測法又稱時間序列分析預測法,它是收集和整理過去的運量資料,從中找出運量隨時間而變化的規律,並用數學模型來表示,然後按此模型進行預測。

時間序列模型預測一般不研究事物發展變化的因果關係,而隻是從預測對象過去的變化來推算其將來的變化。

因此,時間序列預測用作長期預測可信度較低,但是對於短期預測來說,時間序列是一種既經濟又有效的預測模型。

運輸總量(水運量、吞吐量)、件雜貨、集裝箱等常用這類方法。

(3)回歸預測法經濟活動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各種複雜的相互關係。

回歸預測法就是找出並分析運量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關係,據此建立起一定的數量關係,來認識運量發展的數量變化規律,並預測未來運量。

(4)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預測方法按預測的條件和影響因素不同劃分為:外部信息預測法、內部信息預測法、綜合預測法。

按判斷的類型劃分為:主觀判斷、探索分析。

按某些需要的目標為規範劃分為:直觀預測法、探索預測法和規範型預測法。

2.港址選擇的基本要求①港口應有一定的腹地範圍,與腹地間有方便的交通條件,能促進工農業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

②港口水域最好有天然掩護,並應有足夠的水域麵積、深水岸線及便利的進港航道,且無嚴重的淤積及衝刷,便利船舶航行、錨泊、係靠、避風、裝卸等作業。

③港口陸域應有適當縱深及足夠的麵積,能合理布置碼頭、倉庫、貨場、鐵路、公路及輔助建築物。

④岸線長度及水陸均留有發展的餘地。

⑤與城市有良好的聯係、配合、交通方便,但又不相互幹擾、限製。

⑥有良好的施工場地和施工船舶避風的水域,建築材料供應方便。

3.港口規劃的一般原則(1)統籌規劃,貫徹“深水深用,淺水淺用”的原則深水岸線是國家寶貴的自然資源,對水運交通、水運工業、軍用、漁業以及地方交通和工業企業等部門所需要的岸線,統籌安排,合理分配,做到深水深用、淺水淺用,使深水岸線的天然資源得以充分發揮。

即使近期暫時不用的深水岸線,也應注意妥善保留為將來建設深水泊位之用。

(2)注意水陸聯運,做到快裝快卸,迅速疏運港口是水陸聯運樞紐,貨物在此由水運轉陸運或由陸運轉水運。

在規劃中要注意港口水域、陸域各作業係統必須成龍配套,通過能力必須相互適應,避免出現發生港口堵塞和車船貨物積壓等現象。

(3)與城市規劃相協調港口與城市是關係密切、相互依存的有機體。

城市應對港口建設提供便利條件,如水、電、交通、生活供應以及文化設施等。

而港口建設又可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就業機會,增加政府稅收,樹立良好形象。

因此,港口規劃既要照顧港口的特殊需要,又要符合城市的總體規劃。

(4)充分把握世界海運市場的變化最近20年來,船舶向大型化方向發展迅速。

20萬~30萬噸級油輪已成為遠洋石油的主要船型,60萬噸級巨型油輪已投入使用。

10萬~20萬噸級散貨船普遍用於遠洋礦石運輸。

20世紀60年代,世界海運市場的一場革命,使大量的雜貨變成了適箱貨,集裝箱運輸發展迅猛,集裝箱船的尺度和載箱能力迅速增加。

短短40年(20世紀60年代至今),集裝箱船的載箱量從750TEU發展至6000~8000TEU,估計未來10~15年內,將有15000~18000TEU的船舶投入運營。

船舶的發展必然引起港口的相應發展。

首先,港內水深及供船舶回旋使用的水域麵積必然增加。

二戰結束時,全世界較大港口的水深大都為10.7m,能供萬噸級輪船使用,現在多數港口已浚深至15m或者更深。

一般認為能接卸全球運輸的集裝箱班輪的港口水深必須達到15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