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 科技與技術 第19章(1 / 3)

第4卷 科技與技術 第19章

汽車維修技術未來如何發展?隨著行駛裏程的增長,汽車技術狀況會發生變化、性能下降、使用可靠性降低,汽車維修、檢測與診斷是保障汽車處於良好工作狀態,排除汽車故障,恢複汽車性能的主要技術手段。

交通部於1990年發布的《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提出對運輸車輛實施“定期檢測、強製維護、視情修理”的新汽車維修製度,明確了交通主管部門要對汽車檢測行業實施行業管理,建立車輛檢測製度並監督實施。

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汽車維修製度改革的綱領性規章。

它正確地規範了汽車檢測與診斷、汽車技術管理、汽車維修質量管理的各自內容與基本關係,是新的“定期檢測、強製維護、視情修理”汽車維修製度的基石。

現代汽車廣泛地采用了各種先進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和微機控製技術,已成為多種高新技術綜合集成體,有力地帶動了汽車維修、檢測與診斷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汽車不解體檢測診斷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維修方式的變革。

其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新的檢測設備,主要是機電結合、智能化的檢測設備不斷湧現,並廣泛應用,汽車檢測與診斷在汽車維護體係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汽車技術狀況的控製方式不斷走向科學化、規範化,如在歐美廣泛推行的I/M檢測維修計劃等,檢測與維修的關係更加密不可分。

汽車檢測診斷設備主要有汽車製動試驗台、汽車側滑試驗台、汽車軸重儀、前照燈檢測儀、車速試驗台、汽車底盤測功機、油耗儀、發動機綜合檢測儀、汽車排氣分析儀、煙度計、車輪定位儀、車輪動平衡機等,而EFI電子燃油噴射係統檢測儀、自動變速器動態試驗台等適應車輛新技術裝備的檢測設備正在發展之中。

在此主要介紹:新型汽車製動動態檢測-平板式製動試驗台,汽車室內台架試驗的平台設備-底盤測功機,汽車綜合(安全)性能檢測係統的控製方式與聯網技術,汽車自診斷技術,計算機網絡與信息技術在維修與檢測領域中的應用等內容。

近年來,由於電子技術的大量應用,平板式製動試驗台的數據采集係統所使用的各種傳感器采用了電子技術,采樣係統采用了計算機控製,新型的平板式製動試驗台同時還能檢測懸架與軸重。

它由4塊測試平板組成,每塊製動-懸架-軸重測試平板(最後)要經過兩類力傳感器與地麵固結,安置在一起,一類是測量汽車行駛方向的輪胎作用於平板的水平力的傳感器,另一類是測量輪胎作用於平板的垂直力傳感器。

因此汽車行駛至4塊平板上進行製動時,平板不動,而這些力傳感器就同時測出了每個輪胎作用於平板的製動力與垂直力,因此實現製動性能的測試。

測試時,被檢車輛以5km/h~10km/h的車速駛上測試平板,操作員根據顯示信號及時地踩下裝有壓力計的製動踏板,使車輪分別停在4塊測試平板上。

沿汽車行駛方向輪胎作用於平板的製動力、荷重及側滑檢測平板的移動量分別經水平力傳感器、垂直力傳感器和位移傳感器變為電信號。

這些電信號通過各自的放大器進入數據采集板,然後由計算機求出製動力總和與整車質量的百分比,軸製動力與軸荷的百分比等,還可用圖形顯示左右車輪及前後軸的製動力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對車速較高的汽車,如轎車、小客車等,為防止因後軸先於前軸抱死而產生後軸側滑甚至甩尾現象,在汽車設計時把前軸的製動力分配得比後軸大幾倍,以使前軸實現先抱死,如桑塔納轎車的前、後軸製動力之比為4.14∶1,富康轎車為3∶1。

現一般轎車和小客車的前軸製動力約為前軸荷的1~1.3倍,後軸製動力約為後軸軸荷的0.3~0.5倍。

平板式製動試驗台測試前軸製動力的能力最大,汽車製動過程中,由於慣性力的作用,使軸荷發生轉移,前軸軸荷增加,後軸軸荷降低,這樣提高了平板式製動試驗台測試前軸製動力的能力,降低了對後軸製動力的測試能力,因此,平板式製動試驗台適用於檢測前軸製動力較大而後軸製動力設計較小的汽車的製動性能,如轎車與小客車,但對前後軸製動力分配大致相等的汽車,如貨車,其後軸製動力仍大於後軸軸荷的50%~60%,用平板製動試驗台檢測時會出現後軸製動力測試能力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