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縱兵劫擄,被迫北還(1 / 1)

第六章 縱兵劫擄,被迫北還

耶律德光滅唐立晉以後,返回皇都臨潢。石敬瑭對耶律德光扶植自己稱帝一事,心存感激,對契丹國畢恭畢敬。雖然如此,耶律德光依然對石敬瑭不放心,為了有效地牽製石敬瑭,分別與淮南的南唐、江南的吳越政權結好,同時休養士卒,整頓內政,為發動更大規模的南侵做好準備。

938年11月,耶律德光接受了石敬瑭遣使所上尊號和幽、薊等十六州圖籍。

耶律德光對遼朝的官製和軍製進行了全麵改革,建立了“以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的北麵官、南麵官兩個官僚體製。

北麵官官吏由契丹貴族擔任,負責管理契丹和遊牧民族,是遼朝的最高權力機關;南麵官官吏主要由漢人擔任,負責管轄漢族百姓。

從此,契丹開始從奴隸製度向封建製度過渡。製度的完善,為遼朝進一步對外擴張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耶律德光登基後禮賢下士,重用漢族士人,太祖倚重的漢族士人大多加官晉爵。

耶律德光非常重視發展生產,下令將一些契丹貴族私城改為朝廷屬州,設官員治理,奴隸的處境得到了改善。

耶律德光讓契丹皇族在子諧裏河、臚胸河一帶的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勸導契丹人從事耕織。

942年,石敬瑭在當了七年兒皇帝後死去。石敬瑭死後,他的侄子石重貴即位。石重貴繼位後晉朝對契丹的政治態度發生了變化。

石重貴痛恨遼朝對中原百姓的殘酷盤剝,不甘心受遼朝的淩辱,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遼運動。

石重貴要求向遼朝進貢不稱臣。耶律德光大怒,以此為由,連續多年出兵攻晉,他準備滅掉後晉,稱帝中原。

943年12月,耶律德光征調了五萬大軍南侵,自己親率十萬契丹精銳步騎軍繼後。經過三次大戰,耶律德光占領了開封,晉帝被迫投降。

947年正月,耶律德光備齊法駕儀仗進入後晉都城開封,以漢族皇帝的禮儀舉行登基儀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改國號為大遼,定年號為“大同”,以顯示天下實現大同,一統中原,自己成為藩漢共主。他下令大赦天下,爵賞百官。

耶律德光於東京登基後,認為自己已實現了挺進中原、做全中國皇帝的夢想,天下安定。因此,他不但沒有安撫民眾,反而對中原的百姓進行了更加殘酷的統治和洗劫。

耶律德光命契丹人以牧馬為名,大掠四郊州縣中原百姓的財物,契丹人稱之為“打草穀。”

在契丹人近似瘋狂的“打草穀”中,開封府方圓數百裏成為了沒有財畜和人煙的白地。耶律德光以犒軍為名,命開封和各州“括借”錢帛,弄得民不聊生。

耶律德光的所作所為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於其統治。中原百姓和後晉官員不甘心受契丹的擄掠,對耶律德光的敵意不斷加深。中原民眾和聚集在山林之中的後晉義軍奮起抗敵。各地不斷發動抗遼武裝鬥爭,先後收複了宋、亳、密三州,殺死了遼朝官吏。

此時,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晉陽建立了後漢政權,自立為帝。後晉官吏紛紛起兵降漢,攻打遼軍。

耶律德光感到開封受到了威脅,惶恐不安,坐臥不寧。他曾對身邊的人哀歎道:“我不知道中原人竟然如此難製!”

澶州王瓊起義後,耶律德光擔心歸路被斷絕,決定率兵北還。

耶律德光以天氣炎熱、歸國探母為由,盡載晉室府庫的稀世珍寶,率軍北撤。一路之上,他縱兵四處殺掠。

年僅46歲的耶律德光在率兵北撤的途中,行至高邑時,突然得了急病,感到胸腹煩熱,勉強行至欒城時,竟然一病不起,病重去世。

耶律德光死後被葬於風山懷陵(現在的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廟號“太宗”。

唐末農民大起義,朱溫投入黃巢義軍,成為重要將領,後來他接受招安,成了唐朝節度使。朱溫是唐末的藩鎮割據勢力之一,他多年征戰,統一了黃河流域。公元906年,朱溫篡唐建梁,唐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