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大肆分封,裂痕加劇(1 / 1)

第三十六章 大肆分封,裂痕加劇

蒙哥繼承汗位後,蒙古族仍處於奴隸製社會的發展階段,蒙古每征服一地,蒙古貴族就會擴大土地與財富。蒙古人攻入中原以後,蒙古貴族主張將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區變成牧場,昔日富庶繁榮的中原地區,在蒙古鐵騎的踐踏下,在苛政的剝削下,變成了一片焦土。

蒙哥即位前,中原地區“漢地不治”的局麵已經非常嚴重,窮苦至極的中原人民麵對蒙古貴族的殺掠和不斷掠奪,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隻有發動武裝反抗。

蒙哥即位後,為了應付中原地區的局勢,於淳佑十一年(1251年)采取了一係列應急措施:一是收回貴由汗死後諸王濫發的擾民令牌符。二是今後各省的財政事務必須要和宮廷官員進行磋商以後,才能發布文書。三是除得到成吉思汗特免的人,其餘人等均要按財產比例向朝廷交納山賦。四是中原的漢人按貧富交納不同的稅額。

但是,蒙哥所采取的應急措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漢地不治”問題。相反,漢地舊弊未去,新弊又來。例如蒙哥地所製定的包銀製度,蒙古貴族把包銀改成稅收,規定每戶繳銀四兩。由於中原常年戰亂,百姓們維持生計尚且十分困難,沒有錢繳納包銀,為了逃避包銀,被迫逃亡,大片的土地被荒棄了。

蒙哥隻好命宗弟忽必烈到中原管理漢民。忽必烈是拖雷的第四子,他自幼深受漢文化影響,經常與中原漢族士大夫們交往,因此他的思想意識與其他蒙古貴族不同,認為“馬上取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於是在中原推行漢法。但是忽必烈以漢法治理漢地的行為損害了蒙古貴族的利益,蒙哥也反對忽必烈的措施。寶佑五年(1257年),蒙哥收回了忽必烈控製的漢地。

蒙哥繼承了其祖父、伯父的統治模式。成吉思汗經常用“取天下嗬,各分地土,共享富貴”這句口頭禪鼓勵兄弟、子侄們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成吉思汗建國後,為了加強對征服來的廣大國土的統治,將蒙古百姓及土地、牧場分封給了成吉思汗所在的“黃金家庭”成員。如此一來,成吉思汗的諸弟、諸子擁有了各自的封土,分封製對各地的經濟文化恢複極其有利,但是諸王在各自的封土上擁有相對的獨立性,為蒙古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蒙哥稱帝時,蒙古帝國已經出現了分裂的跡象,為了挽救蒙古帝國的分裂,蒙哥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他將想要推翻蒙哥汗權的曲出之子失烈門、貴由之子腦忽、察合台之孫也孫脫,遣發到漢地,並再次將窩闊台係的領地分封成數塊,交由窩闊台的後人們統領,他采用的分而治之的方法使任何一個窩闊台的後人都難以與汗權對抗。與此同時,蒙哥還對諸王領地權做了進一步的限製。

蒙哥繼位初期,百姓們不堪忍受沉重的賦稅差,紛紛逃亡。淳佑十二年(1252年),蒙哥為了保證自己和蒙古貴族得到穩定的剝削收入,支持蒙古軍隊的巨大開支,保證兵員的來源,他下令重新編製戶口,此次重編戶口增戶二十餘萬。蒙哥在重新編製戶口以後,按蒙古人的舊傳統“共享”,重新對宗室、貴族進行權益分配和賞賜。

寶佑元年(1253年),蒙哥為了使拖雷係宗族能夠掌握全國的權力,在蒙古內進行了一輪大規模的分封。這次大分封加速了蒙古帝國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