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食物排毒簡介 第一章 毒素的概念與特征(1 / 3)

第一卷 食物排毒簡介 第一章 毒素的概念與特征

1.人體毒素都是些什麼

人人體內都有垃圾,這種垃圾又在不斷的產生,因為他們是新陳代謝的正常產物,也是保持身體健康平衡的關鍵。我們的身體有能力排泄掉適當的垃圾,這些垃圾我們可以稱之為"正常的垃圾"。當然,即便是"正常的垃圾",我們也希望它越少越好,這些"正常的垃圾"主要包括:

(1)身體正常死亡的細胞;

(2)攝入過多的食物或飲料;

(3)得病或受傷後,人體更新受損的組織。

那麼,毒素是些什麼?其實,就是積聚起來的這些"垃圾"。16世紀的德國著名醫生帕拉塞爾薩斯如是說。即使像蛋白質、脂肪等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如果攝入過多,超過人體負擔的界限,也會轉而變成"垃圾"。

2.人體毒素的種類

根據中醫理論,毒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熱毒

各種因素導致機體陰虛陽亢,都會產生熱毒。如平時經常提到的肝火旺、胃熱等,都是熱毒影響不同髒腑的結果。有熱毒的人表現為:口苦口臭、咽喉疼痛、大便幹燥、麵部如蒙油垢、易生痤瘡、鼻孔出血、痔瘡便血、手足汗多等。

(2)寒毒

各種因素導致機體陽虛寒盛,都會產生寒毒。寒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在血液循環。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流通,遇寒則凝滯。當體內有寒毒時,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瘀血阻滯,從而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減慢,易引起血液瘀滯或血管梗塞等疾病。

(3)濕毒

水濕是機體水液代謝發生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若不及時排出體外,也可能成為對人體有害的濕毒。濕不僅阻滯氣機,阻礙血行,而且濕性重濁黏滯,一旦為病,病位廣泛,病勢纏綿難愈。如常見的口味甜膩、小便不暢、大便瀉而不爽、痤瘡、濕疹、黃汗、麵色黃胖、身體倦怠、四肢酸重等症狀,都與濕毒密切相關。

(4)食積之毒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如果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食物就不易被人體消化利用,存於體內過久而為食積,醞釀成毒,損傷脾胃,出現食欲不振、胸悶、噯氣、反酸、臭汗、黃汗、小便如米泔、大便不暢、麵部生痤瘡等一些症狀。

(5)瘀血之毒

凡是各種因素引起血液積滯,不能正常循環,都會形成瘀血。由於瘀血而使血液失去了正常功能,對人體就會產生毒害。

(6)蟲毒

體內若有寄生蟲,可出現麵色萎黃、睡時磨牙、消化功能紊亂等症狀。

(7)藥毒

藥物本身是治病的,但是藥物使用不恰當,不僅治不好病,反而會變成毒。如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會造成肝髒、腎髒的損害,危害人體健康。"是藥三分毒",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3.人體毒素的存在方式

無論是可以避免的毒素,還是無法避免的"正常的垃圾",它們在體內經過各個器官的綜合作用後產生的毒素是以下麵的方式存在的:

(1)自由基

自由基是對人體造成最大危害的內生毒素。這種物質是人體內氧化反應的產生,它們源源不斷地產生,又不停地參與到人體的各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中去。在人體的衰老過程和許多酶反應以及藥理和毒理作用中,它們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還會損害人體內的蛋白質、脂肪、DNA、RNA等,並導致許多細胞的癌變或者死亡。

(2)宿便

人體的腸道綿長且多褶皺,許多殘餘的廢物滯留在腸道褶皺內,無法排出體外,就形成了宿便。中醫認為宿便中所含的毒素是萬病之源,而西醫則認為人體內脂肪、糖、蛋白質等物質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腸道內食物殘渣腐敗後的產物是體內毒素的主要來源。由此可以看出,宿便的危害巨大。如果糞便產生後,不能在12~24個小時的時間裏離開人體,就會在腸道內腐爛變質,成為細菌的滋生蓄積地。宿便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一長,其中的毒素可能重新被腸道吸收,再次危害人體。所以,宿便在體內停留時間越長,對人體危害也就越大。

(3)膽固醇

人體內的膽固醇絕大部分由肝髒製造,其餘部分從食物中攝取。膽固醇是人體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所以並不能說對人體完全有害,隻有當體內的膽固醇量過高時,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上,會使血管逐漸變窄,從而導致高血壓和心血管閉塞,嚴重時會發展成冠狀動脈、心髒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等症。

要降低膽固醇,可以每天吃一些蘋果、橘類水果、幹豆類食物、黃豆製品、木耳、冬菇、胡桃、杏仁等食物,另外采用少吃多餐的飲食方式,或者每周吃兩三次魚也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吃燕麥片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每天吃大半杯燕麥片,可以將體內總膽固醇含量降低4%~8%。

(4)脂肪--血液黏稠

年輕人很少會像老年人那樣時刻注意養生,而且飲食習慣也不會像他們那樣清淡。年輕人經常會攝入含有過高營養和過高脂肪的食物,運動量很大,卻又時常忘記給體內補充水分,這樣很容易導致血液黏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