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措施中,首要的是"食補"。我國自古就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對體質不好的孩子來說,日常的食補更為重要。就是從營養入手,平衡膳食,尤其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禽)、蛋、魚、牛奶、豆製品等,應多吃深色的蔬菜(含有胡蘿卜素,吸收人體內後轉化為維生素A,可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不挑食。
其次,要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不要把孩子當成暖室裏的花朵,否則更加弱不禁風。從夏天開始每天早晨讓孩子洗冷水臉,一直持續到冬天,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使呼吸道逐漸適應冷刺激。此外,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曬曬太陽,吹吹風,讓孩子做做體操等,都有助於使孩子提高身體素質。
再次,平時不要讓孩子穿得太多,家庭中如果與祖輩同住,孫輩衣服穿著多數是跟著祖輩,而不是跟著氣溫。孩子活潑好動,一動就出汗,穿得多,出汗就多,如果不及時更換濕透的內衣,必然傷風感冒。因此千萬不要以為穿得多才能避免著涼。
7.藥物忌用飲料服
有些病人在服藥時比較隨便,手邊正好有什麼飲料就用什麼飲料服藥。這種服藥方法是會影響藥效的,一些飲料對某些藥物還會產生影響,導致不良反應,危及人體健康。
①茶
茶葉中含鞣質10%左右,鞣質分解成鞣酸,鞣酸與鐵鹽易生成鞣酸鐵沉澱。這樣不但會使體內鐵質減少,而且鞣酸鐵沉澱還會導致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副作用。所以茶不宜與硫酸亞鐵、枸櫞酸鐵和葡萄糖酸亞鐵等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鐵劑同服。此外,許多含生物堿的藥品,如阿托品、麻黃堿、可待因、利血平、胃舒平及黃連素等,也忌與茶同服,因為其中生物堿可使鞣酸產生沉澱,使藥效大大降低。
②果汁
果汁(尤其是新鮮果汁)富含果酸,果酸主要成分為維生素C和枸櫞酸等,它們可導致許多藥物提前分解和溶化,不利於藥物在小腸內的吸收,以致藥效下降。紅黴素、氯黴素等抗生素及磺胺類抗菌藥,遇到酸性液體容易迅速分解,不僅降低藥效,而且也會產生有害中間體,從而增加毒性。更有甚者,一些胃腸道副作用較大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和氯滅酸等),本身對胃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果酸則可加劇其對胃壁的刺激,嚴重的甚至可導致胃黏膜出血乃至胃壁穿孔。
③可樂和咖啡
可樂中含古柯堿(即可卡因),咖啡中含咖啡因,兩者都有興奮神經中樞和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故可樂和咖啡不宜與鎮靜藥、抗組胺藥及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的藥物同服,否則會加劇上述這些藥物對胃腸道的毒副作用,誘發胃出血。
④酒類
酒類不宜與安眠藥同服,否則會昏睡不醒,甚至昏睡數天而死亡。這是因為酒中的乙醇會提高細胞的通透性,使安眠藥的吸收量大大增加;酒精本身在量大時對神經係統的作用,也會由興奮性轉為抑製性,這樣雙方"協同"作用,使大腦皮質細胞受到強烈抑製,使人長時間昏睡不醒。此外,酒也不可與痢特靈、頭孢菌素、阿司匹林等藥同服。
以上隻是列舉了一部分不宜與各種飲料同服的藥物,限於篇幅不能一一列舉。總而言之,服藥的正確途徑應是用新鮮溫開水送服。新鮮開水不但不會與藥物發生任何副作用,且因其極易透過細胞膜,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有去疲勞、增免疫、補體液和利排泄等作用。
8.藥酒忌亂喝
藥酒是老年人樂於選擇的主要進補形式之一,不少人認為它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但所謂藥酒,其實就是含有藥效成分的酒,不能把它作為補品而不分情況地服用。
藥酒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於治療筋骨酸痛的,如五加皮酒、木瓜酒、國公酒等;另一類是滋補酒,用於滋補健身的,如人參酒、蛤蚧酒、參杞酒等。將藥物浸泡於酒中製成藥酒,是因為酒本身也是一種藥物,有暢通血脈、散淤活血、祛風散寒、健脾胃、提精神等功效,並利用酒的辛溫行散之性,以活絡通經。
選用藥酒前,必須明確是治療還是滋補,先請教中醫,按中醫辨證用藥。用於治療的,先辨清飲用者寒、熱、虛、實的不同體質,選購時寒者宜溫,熱者宜清,虛者宜補,實者宜瀉;用於滋補的,則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之區別。但是,並非每個人都可服用藥酒,患肝炎、肝硬化、食管炎、胃炎、胃潰瘍、胰腺炎的人,均不宜服用藥酒。
另外,藥酒的飲用方法也頗有講究。不習慣飲酒者,飲用應從小劑量開始;酒量大的人,也不可過量,因超量不但可以醉酒,且藥酒中所含藥量嚴重超標,會引起毒性反應。藥酒還需注意季節時令。溫陽的藥酒,適用於冬季,而清熱的藥酒,應於炎夏使用。否則適得其反,不但達不到進補強身的目的,反而有損於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