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蒙恬——中華第一猛將
秦始皇在平定六郡、一統中國的過程中,蒙恬可謂是其不可或缺的頂梁大將。秦朝確立後,也是由於蒙恬的存在,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可見其威名。除了北逐匈奴,蒙恬還率軍收複了河套等地,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長城與秦道,無論是對秦朝還是整個中華,他都功不可沒!可惜一代名將卻枉死於小人之手,這是怎麼回事?此外,影視劇《神話》中的蒙毅將軍是否真有其人?他與蒙恬又有何關係?傳說是蒙恬創造了毛筆,這是真的嗎?
豐功偉績,名垂青史
1.一統江山的頂梁
“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裏安邊。”此句出於《史記》,是史太公司馬遷對秦將蒙恬的讚歎。這位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大將,以其忠勇與才略,一次又一次為大秦書寫了輝煌。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山東省蒙陰縣人,故裏在蒙陰縣城。他是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蒙恬出身於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他幼有宏誌,希望長大後能夠征戰沙場,像自己的祖輩那樣為國拚殺。他天資聰穎,武藝高強,酷愛研習兵法與刑獄法,長大後還曾擔任過審理獄訟的文書。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家庭關係獲封秦國將領,遂跟隨大將王賁率軍南下攻齊,秦軍一路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很快攻占了齊國的都城臨淄。由於蒙恬表現突出,戰功卓著,於眾多武將中脫穎而出,被秦始皇封為內史,成為秦始皇的得力戰將。公元前前248年,蒙恬率領秦軍勇猛作戰,分別攻取韓、趙、魏三國,為秦國一統江山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2.威震匈奴千裏
秦始皇橫掃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卻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頻頻騷擾。早在中原混戰之時,匈奴就乘機進犯黃河,還占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鹹陽也在他們的窺視之中。秦始皇為此患所擾,於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為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抵抗匈奴。時值秦朝初立,國內的戰火剛剛平熄,官兵百姓還未及喘息,北部邊境卻又傳戰書。匈奴軍隊肆意屠殺秦境百姓,搶劫牲畜財物,邊境人民生活艱難,不得安定。長期的征戰早已令兵士厭煩,百姓也飽受其苦,況且匈奴民族向來善於騎射,強悍無比,蒙恬將軍麵臨的將是一場苦戰。
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兵將的士氣?怎樣才能打贏騎射精湛的遊牧敵兵?蒙恬將軍一邊苦苦思索,一邊率兵趕赴邊關。敵兵雖然凶猛,但畢竟是遊牧民族,雖擅長野戰,卻作戰分散。盡管秦朝此時處於百廢待興時期,兵馬的數量不及漢朝時那般龐大,可秦軍在蒙恬將軍的指揮下,兵陣嚴整,布局有方。《史記》中這樣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顯然秦軍采用的是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進攻方式。這種戰術相較於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騎兵來講,當然先進一些。
不過,秦軍多為步兵,這種兵陣不如匈奴的騎兵靈活機動,當匈奴采取從四方包圍襲擊的戰術時,秦軍便會處於劣勢,不易反擊。這時就體現了武器的重要作用。秦軍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軍將各式弩箭裝載於戰車上,瞬時齊發,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蓋下來,即使對方騎兵從側翼襲擊,想靠速度取勝,也難以得逞。
不管怎麼說,蒙恬畢竟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青年時代,他曾長年駐守於北方邊境,對匈奴的戰法十分了解,加上他本人頗有勇氣,敢於直衝,並且富有野戰經驗,因而此戰成為了他人生的巔峰之作。通過對敵情的偵察與分析,蒙恬迅速製定了作戰計劃,第一次交戰就給了匈奴有力的回擊,使其四散潰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軍與匈奴在黃河以北進行數戰,重創了匈奴主力部隊,最終徹底打敗匈奴,迫其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裏。
他不負眾望,一舉收歸河套等地區,又渡過黃河,將百姓遷至陽山以充實邊縣。此戰後,蒙恬這個名字令匈奴聞風喪膽。賈誼也曾評說此戰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蒙恬戰功的由衷稱讚。
3.萬裏長城安邊
後來,為鞏固邊陲,徹底禦敵於國門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長城,把原來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為一體。據史載,長城“因地形,用製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裏”,有力地遏製了匈奴的南進,也給中華子孫後代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此外,秦始皇為了方便其巡遊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到甘泉宮修建直道,這就是著名的秦道。它截斷山脈,填塞深穀,全長一千八百裏,隻是不知因何並未竣工。秦道的開通,不僅改善了九原的交通條件,還加強了北方各地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對軍隊的調動與物資的運輸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一門三將,三代事秦
1.生自將軍世家
蒙恬出身於武將世家,先祖是齊國人,但是其祖父蒙驁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國的將軍。蒙氏家族為秦統一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