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常遇春——開國元老,異姓真王(2 / 3)

常遇春殺入衢州城後,建立了“金鬥翼元帥府”,設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結束了元朝在衢州的統治。

2.決戰陳友諒

朱元璋統一大業的主要威脅,便是盤踞在長江上遊的陳友諒的勢力。公元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朱元璋組織大軍進行防禦,兩軍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軍處於弱勢,隻得用計設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為全軍主力。陳友諒軍隊在龍灣登陸,遭到常遇春、馮國勝所率伏兵的襲擊,死傷慘重,潰不成軍。碰巧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趁機指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兵士潰敗而逃。龍灣大捷壯大了朱元璋的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

公元1363年,陳友諒卷土重來,帶領60萬大軍傾巢來攻,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水上大決戰,此戰持續了整整三十六天。陳友諒軍船龐大堅固,卻緩慢笨重,朱元璋軍船小巧快捷而操作靈活。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敵人的歸路,兩軍激戰許久,相持不下。戰中,朱元璋的座船突然擱淺,見此時機,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馬上率船隊來圍攻。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常遇春果斷搭弓,一箭射傷張定邊,又迅速駕駛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救了朱元璋一命。見兩軍久戰難分,常遇春立刻組織火攻,乘風縱火,朱元璋的軍船小而易逃,正好可以發揮出小船優勢。陳友諒的龐大船艦卻難以轉向,被烈火包圍,船盡燒毀,兵將大亂,燒死的、跳河淹死的士卒不計其數,損失慘重。陳友諒急忙率殘艦撤往湖口,常遇春早已等候在那裏,前有堵截,後有追兵,陳友諒無路可逃,終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陳友諒勢力的覆滅,使朱元璋得以獨霸群雄。常遇春也因救駕有功,獲賜金帛田地,後得升任平章政事。

3.攻取元大都

公元1364年七月,常遇春先是隨徐達率軍攻占廬州。接著,他又與鄧愈會合,聯軍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贛州、南安等郡縣,嶺南韶州、南雄等地敵軍望風降附。次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與徐達率軍攻占了泰州。至公元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平江(今蘇州)。他們經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攻陷平江城,並活捉叛將張士誠。常遇春因功進封為鄂國公。

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各率二十五萬精兵出師北伐。由於北方元朝軍事力量已經大大削弱,徐達、常遇春僅用了三個多月,即平定了山東。次年四月,明軍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軍相遇,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兵將緊隨而至,勇猛衝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數降敵,史稱塔兒灣大捷。此戰後,明軍占領了河南和潼關,奪取了陝西的門檻,為攻取元大都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同年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攻破河北諸郡。元順帝攜後妃、太子等逃至上都開平(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占大都,改為北平府。稍事休整後,明軍繼續揮師西進,攻取山西,至次年三月,攻克陝西。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秦晉之機,派兵向北平反撲,很快到達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裏,大獲全勝。為了徹底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徹底摧毀了元朝的統治,遂凱旋回師。

英年早逝,功高遭誅?

1.盛年暴卒,另有他因

常遇春一生為將,從始到終追隨朱元璋東征西討,無役不從,所向無敵,為朱明江山立下第一大功。可惜一代勇將,英年早亡,他的離世,可以說是明朝的一大損失。但也有很多人對常遇春的暴病早逝抱有疑慮,懷疑他的死另有原因。

史書記載,公元1369年七月,常遇春攻取元上都開平後,在回師途中突患暴病,卒於柳河川(河北省西北部),年僅三十九歲。朱元璋追封他為開平王,諡以“忠武”,贈三世祖先王號。

2.功臣遭誅,是耶?非耶?

有人認為,常遇春一生並無病史,在其功名鼎盛之時突患暴疾而猝,實在令人感到可疑。況且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向來被指有屠戮功臣之罪,民間盛傳的“朱元璋火燒慶功樓”之事便是典例。對於常遇春這樣功勳卓著的大將,人們很容易將他的死與朱元璋聯係起來,那麼,常遇春的死,真的是暗遭皇上誅殺嗎?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此說並無根據。

首先,從常遇春的病因來看,回師途中暴死,並非沒有可能。史書記載,常遇春班師至柳河川後,是以“卸甲風”病暴而卒的。“卸甲風”,顧名思義,就是古代將軍戰後歸至帳中,由於戰鬥導致身體過熱,又出了很多汗,此時若立即卸去盔甲,貪涼吹風,很容易引起所謂“中風”之疾。中醫認為,人大汗之後,腠裏不固,風邪易侵,拘束經絡,使筋脈拘急,氣血不通,不通則痛。用西醫解釋,是由於寒冷的刺激,引起了肌肉產生一種稱作“腰背肌筋膜炎”的無菌性炎症。古代確實有不少這樣的病例,如戰國時魏國的貴族將領魏王豹就是死於“卸甲風”,五代時的名將李存孝也曾險喪於此疾。常遇春作為一名戰將,本來就很容易患上此病,加上他本人脾氣急躁,若偶染此患,急火攻心之下,勢必會造成氣血淤積,突然猝死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說,從常遇春的病因上看,並無蹊蹺。

再者,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是忠心耿耿,敢於直言,盡瘁而終,他臨死前還留下遺言說:“恨不能再報效太祖”。聞他暴死,朱元璋立即震悼罷朝,親往祭奠,扶靈大哭,並泣詠挽詩一首:“朕有千行鐵液汁,平生不為兒女泣。昨日忽聞常君薨,一灑乾坤草木濕。”詠罷,又開棺睹容,脫下龍袍,蓋其遺體之上。後又親為選擇葬地,舉行隆重葬禮,複又追封其上三代皆為開平王,並命禮部監修王陵,賜立碑碣和王爵應有的石器二十餘具。可見朱元璋對常遇春的死是非常痛心的,若真是自己所害,恐怕很難悲痛至此,除非朱元璋有很高的表演水平。就算朱元璋對功臣之死的悲痛是裝出來的,但這個時候,實在不適合下手。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時候,國家局勢已經穩定,那時他已經年老。可常遇春死時,可以說大明整體局勢還未定。此時亂殺大將,無疑是自亂陣腳,這乃是兵家大忌,朱元璋如此聰明,怎麼也不會選在這個急需人才的當口誅殺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