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常遇春——開國元老,異姓真王
“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其愛將常遇春的評價。常遇春與徐達,乃是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左膀右臂。被世人美譽為“常十萬”的常遇春,以勇猛果敢聞名。他追隨朱元璋,南北征戰十四年,創下無數英功偉績。可惜一代蓋世勇將,卻英年病逝。有人說,他是被朱元璋暗害而亡,而非病卒,真的是這樣嗎?不少民間傳說和學術著作稱常遇春是回族人,這引來不少爭議,質疑者的理由是什麼?傳說朱元璋曾烹食其妻,這又是怎麼回事?
慧眼識主,名揚采石
1.生於亂世,初落草寇
與諸多出身將門世家的名將不同,常遇春的祖上世代皆為農民,他自幼家境貧寒,可以說從未受過良好的教育,還曾一度落草為寇。但出身決定不了什麼,憑著超群的武藝和靈活的頭腦,常遇春最終成為明朝功名蓋世的開國戰將,深得朱元璋的器重。
常遇春(公元1330年—公元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縣)人,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據說他相貌奇偉,燕頷虎須,臂長似猿,勇力絕倫,且自幼習武,是一個出色的神射手。
常遇春出生的年代正處於元朝末期,此時權臣當道,政治腐敗,軍備廢弛,土地兼並十分嚴重,加上元朝統治者施行嚴酷的民族歧視政策,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怨氣衝天,一時間,全國各地農民起義頻發。公元1351年,中原地區爆發紅巾軍大起義,各地豪傑紛紛響應,蜂擁而起。在常遇春的家鄉,有名叫劉聚的當地人聚眾起義,常遇春便加入了劉聚的起義軍,那年他二十三歲。由於他秉性剛毅,膽識過人,深得劉聚喜愛,不久便當上了什夫長。兩年後,他發現劉聚“多抄掠,無遠圖”且“善惡不分”(《續資治通鑒·元紀三十》),覺得劉聚隻是個打家劫舍的土匪,並沒有長遠的誌向。後來,他聽說占據和州(今安徽和縣)的朱元璋勢力強大,而且軍隊嚴整有律,遂認定朱元璋為當世豪傑,決定投奔其軍。
2.神人指點,毛遂自薦
據說,在他投奔朱元璋的路上還有一段神奇的小插曲。公元1355年四月,二十五歲的常遇春與幾個有誌同伴一起奔往和州。在臨近和州的路上,他因長途跋涉,困倦不堪,便就地躺在田間休息,很快沉沉睡去。睡夢中,他迷迷糊糊看見一位披甲持盾的神人走來,大聲喚他起來迎接君主。驚醒後,他看見朱元璋正好領兵經過,慌忙跪地迎拜,請求歸附。朱元璋見有勇士投奔,就接收了他們,得知他們原有舊主,便心存疑慮,未加重用。
常遇春毛遂自薦,請求擔任大軍先鋒。朱元璋的帳下不乏能臣勇將,常遇春隻是一個剛被他收於軍中的野小子,先鋒要職怎可輕易授予?朱元璋說:“你隻不過是前來投軍的饑民,為飽腹而充軍,況且,你還有舊主割據一方,我如何能相信你呢?”聽聞此言,常遇春並沒有生氣,為表忠心,他含淚叩首說:“劉聚不過是個強匪,難成大事,素聞公智勇雙全,目光遠大,禮賢下士。所以不因道遠,特來投拜,如蒙不棄,知遇之恩,當肝膽以報”。見他一再誠懇拜求,樣貌也不似苟且混世之徒,朱元璋便讓他先隨大軍渡江作戰,等奪取了長江以南的太平地區再說。原來,為了打破元兵的圍攻,解決軍糧的供應,朱元璋須馬上由水路攻打采石,一場渡江之戰在即。
3.采石大戰,威名遠揚
五月,朱元璋收並了巢湖謬永安、俞通海與趙普勝的水師,得到千艘戰船,一切準備就緒。他在衝破元朝禦史中丞蠻子海牙部隊的封鎖後,準備出兵采石,以攻占集慶。
采石的門戶牛渚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該地臨江的牛渚山,其北部突入江中,故取名“采石磯”,是曆代兵家的必爭之地。朱元璋大軍逼至長江東岸時,元兵集聚磯上,列陣防備,亂箭齊發。大軍船隻被阻,離岸邊近三丈餘,箭雨紛飛,船上兵士無法登陸。在這緊急之刻,常遇春駕著輕舟趕到,毅然請戰。朱元璋見他言語堅決,凜然無畏,便舉起令旗命他衝鋒。常遇春應聲而上,靈活避開無數飛矢,疾速駕舟向前。臨至岸邊,他大吼一聲,揮動長戈,直取元兵。元兵接住了他的長戈,他順勢飛身上岸,元兵被其勇氣震懾,慌忙後退。隻見他衝入敵陣,邊操戈殺敵,邊奔馳開路。元兵阻擋不住,紛紛後撤。朱元璋欣喜之餘,率部眾乘勢登岸,一陣掩殺,元軍四散潰竄,沒過多久便望風而降。朱元璋大軍在攻克采石磯後繼續推進,一路攻陷元軍各個據點,直逼太平府(今安徽當塗縣)。次年三月,朱元璋攻占集慶,改為應天府。
采石磯一戰,使朱元璋對常遇春刮目相看。常遇春以其神勇立了渡江第一大功,被授予總管府先鋒一職,不久又升任管軍總管。從此,常遇春威名遠揚,成為朱元璋麾下的得力幹將。
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1.奇兵襲衢州
作為朱元璋手下的一員驍將,常遇春以勇猛敢戰著稱,他為人“沉鷙果敢”,逢戰必勝,屢建奇功,被譽為當時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因而得到“常十萬”的綽號。他一生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雖未學過兵法,卻作戰靈活,常常以智取勝。史書上說他“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的確如此。
公元1359年七月,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衝殺,首先攻破了龍遊城。當常遇春率領大軍行至衢州城下時,隻見城垣壁壘森嚴,牢不可破。他率部在城下豎柵欄,建奉天旗,水陸聯合包圍衢州6座城門,又派人造了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器具,“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他甚至還命兵士在西門城下挖了地道。但元軍憑借固若金湯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堅固的防衛與猛烈的反擊並用,使得常遇春的軍隊久攻不克。
見硬拚不下,常遇春靈機一動,趁敵不備,他派奇兵突入,毀其所架之炮,並加以猛烈的圍攻。元軍終於抵抗不住,暗派使節前來求降。夜裏,衢州路院判張斌偷偷從小西門出來,迎接常遇春大軍入城。於是,萬數元軍迅速崩潰,衢州城被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