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這個重要的少數,就是那22%,而瑣碎的多數就是那78%。比如,世界上78%的資源由22%的人口所消耗;78%的銷售額是源自22%的顧客,78%生產量源自22%的生產線,78%價值是由22%的職工創造的,78%的利潤來自22%的產品,78%的銷售額來自22%的市場。甚至,人們78%的看電視時間都花在22%的節目,78%的讀報時間都用在22%的版麵上,22%的親朋好友占了我們交往的78%的相處時間等等。
因此,猶太人認為,無論是生產還是做生意要想多賺錢,都要和有錢人打交道,要了解他們需要什麼,對什麼產品感興趣,然後根據他們的需要決定生產什麼、做什麼買賣,這樣才能賺大錢。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應該去賺有錢人的錢。生產和經營汽車的企業要比生產和經營自行車的企業賺錢多,這是因為買汽車的人是富人,而買自行車的人是普通人;出租車司機的收入比公共汽車司機多,這是因為坐出租車的人比坐公共汽車的人有錢;賣珠寶首飾的商店比賣普通服飾的人富有,因為買珠寶的比買服裝的有錢。所以,世界上經營珠寶、鑽石等首飾的商人中,猶太人居多。英文中"珠寶"一詞(jewelly)就是從"猶太人"(Jew)演變而來的。
還有,有錢人的錢也很容易賺。同樣的商品或服務,針對的是有錢人還是普通人,價錢是大不一樣的。一碗餛飩,在大排檔兩元錢,而在五星級賓館可以收你40元而且沒商量。再比如開一家清潔公司,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租一間辦公室,一兩部電話,雇幾個工人,在居民小區裏投放小廣告,然後就等生意上門。這種定位在做家政服務的清潔衛生收費每小時10元左右。如果把服務對象定位在高級寫字樓、醫院等,隻需增加一些專業清潔器具,規範一下操作程序、工作內容和清潔保養,其每小時的收入就可能達到50元、100元甚至上千元。
因此,猶太商人特別喜歡瞄準上流社會階層、影視大腕、體育明星以及大富豪們的腰包,將他們當做搖錢樹。因為這些人不把錢當錢,花錢如流水,恣意揮霍。他們一次的消費額是普通消費者的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倍。隻要是他們喜歡的東西,他們是不會計較價格多少,價格低了反而不會有興趣購買。賺一個有錢人的錢,相當於賺很多個普通人的錢。
日本當代著名企業家藤田被稱為"銀座猶太人",他賺錢的絕招是運用猶太人的78∶22法則,賺有錢人的錢。他將那些年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人看成是公司的重要顧客,這種"嫌貧愛富"的賺錢方法,讓他賺了很多很多的錢。
日本學者手島佑郎也很推崇猶太商法,因此他有一個著名的觀點: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裏!他說,窮人讚羨富人積累財富的結果,卻忽略了富人通達財路的智慧。窮到富的轉變是大多數人憧憬的,但沒有致富的思想和手段,富有殷實隻是聊以自慰的幻想。窮人不能隻是慨歎命運不濟。窮人隻有站在富人堆裏,汲取他們致富的思想,比肩他們成功的狀態,才能真正實現致富的目標。
從窮人與富人關係的角度來看,賺錢的方式有四種:富人賺窮人的錢、窮人賺窮人的錢、富人賺富人的錢、窮人賺富人的錢。但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富人賺窮人的錢,榨取窮人的剩餘價值。這也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原因,比如股市上莊家賺散戶的錢,而窮人賺窮人的錢,勢必會使絕大多數的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賺富人的錢,錢隻是在富人之間流動,不會流進窮人的口袋裏。窮人要想發家致富,隻剩下最後一種方式,也是最道義最便捷的方式,那就是一定要賺富人的錢。
根據猶太政策研究所提供的調查資料顯示,92%的猶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富有的20個國家中,有680萬猶太人生活在社會經濟發達程度高於以色列的國家裏,其中美國有530萬人、加拿大有37.1萬人、法國有50萬人、英國有23.8萬人、澳大利亞有10萬人。而且,猶太人幾乎都集中在大城市裏,大多數國家半數以上的猶太人居住在該國的首都或最大的城市裏,因此有人說猶太人是一個"城市民族"。
猶太人的這種生活特點,其實很符合他們"賺有錢人的錢"的經營原則,他們知道隻有在富人堆裏麵做生意,才能讓自己也成為富人。
厚利適銷是猶太人的絕招
因為78∶22這個神奇的商業法則,所以猶太人喜歡賺有錢人的錢;同樣因為這個法則,猶太人在經營中,還堅持厚利多銷的方法。
很多商人都將薄利多銷當做經營的絕招,但猶太人對"薄利多銷"的經商法卻大不以為然,而且總喜歡用嘲笑的語氣反問道:為什麼要為了獲得薄利而多銷?為什麼不為了厚利而多銷呢?他們認為薄利競爭的結果是廠家可能大批地倒閉掉,大家的生存空間越來越艱難。《塔木德》上就說:薄利多銷就是往自己的脖子上套枷鎖,厚利才能永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