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篇:賺錢的“魔鬼“ 第四章 猶太人的理財法則(3 / 3)

猶太人就是這樣,既千方百計努力,同時也想盡各種辦法節省不必要的開支,這樣才使其生意獲得更多的盈利。他們精打細算,成本能省一厘就省一厘,價格能高一分就是一分,其斤斤計較簡直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猶太人經商致富的最大秘訣就是,既"開源"--想盡一切辦法賺錢,又"節流"--處處節省開支。

現金才是真正的財富

猶太人有錢不存銀行,原因是猶太人的"現金主義"。在猶太人看來,銀行存款雖然穩當,但是不太可能獲得更大的利潤。而現金隨時都可能協助經商者擴大投資,把它變成更大的利益,用這些錢購置房產、鋪麵、設備等固定資產,或搞商務活動,它會比存在銀行多很多的利潤,靈活性也強,運轉速度快,這就是現金的威力。

有一家猶太人的小餐館的牆壁上貼著一首歌謠:

雖然我喜歡你,

但是你要賒欠,

我卻不能答應,

就怕你今後不再上門。

這其實就是中國的"小本生意,恕不賒欠"的翻版。但猶太人卻為何絞盡腦汁編出這樣的歌謠來拒絕顧客的賒欠呢?原因有三個:一怕賒欠了收不回來,吃虧的是自己;二怕如果賒欠太多,影響餐館的資金周轉;三怕賒欠的錢如果是現金的話,不能用於再投資,就不能夠增值。

這就是猶太人所堅持的"現金主義"。前麵提到那個死了的猶太人將現金放入棺材的故事,也能說明猶太人對現金至死不忘。

猶太人的現金主義生意經在日常生活及交往中表現得特別明顯,他們力求把一切東西都"現金化"。與其他商人打交道時,他們的心中關心的是"那個人今天究竟帶來了多少現款?"對對方公司的評價則是"這個公司,換成現款究竟值多少?"做生意時總是力求現金交易。

為了保證最大限度的現金化,他們還確定了這些原則:

商品不賣沒有支付能力的顧客。

在契約上標明付款條件。

信用限度表明可以賒欠多少,超過限度不予賒欠。

約定期一到,立即上門收款。

收款態度堅決,不讓對方有拖延的餘地。

對經常拖欠貨款的顧客慎重發貨。

拒絕給不可能付款的顧客發貨。

猶太人之所以奉行"現金主義",也許與他們長期以來遭受迫害排擠有關。他們在許多國家多次遭受排猶,每次排猶活動財產都會被沒收,隻有隨身攜帶現金逃跑最妥當。隻有現金才可以保障他們的生活,才可以對付難以預料的天災與人禍。另外,猶太人對任何人都不放心,一旦將商品賒出去,拿不回錢來怎麼辦?

猶太人的"現金主義",正如我國的一則俗語"賒三不如現二"。事實上,在當今的商業活動中,現金也是十分重要的,瞬息萬變的市場中,風險潛伏在各種買賣活動中,如果忽視了現金,往往會導致血本無歸。所以,猶太商人的現金主義觀念是很有道理的,這也是經商中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

現金主義還有一個好處,假如手裏有了大量的現金,在與急需現金的對象做交易的時候,往往可以乘人之危,將對方的價格殺得很低。

嘉道理之家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著名的猶太家族,不論財力、聲望乃至政治影響,都是極為出眾的。嘉道理家族一直在伊拉克的巴格達定居,該家族主要從事農產品貿易和放債。

在經營農產品貿易的過程中,每當農產品收獲季節,當地農民們急需把其產品變換為現金,以解決資金不足。這時候,嘉道理就拿出大量資金,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那些能夠貯存的農副產品,然後等待至青黃不接、農民存糧已盡的時候,再以極高價格把農副產品賣給農民,這樣一去一來,就能贏得極大的利潤。

同時,把收購來的農副產品運到歐洲,換取工業產品或工藝裝飾品,然後在本地出售。把兩地不同的勞動價值,以物換物形式體現,誰也不知道中間有多少利潤。嘉道理就是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賺錢,因此,很快就成為當地的富豪。

嘉道理家族在巴格達經營的最大的業務,還是要算放債。就是利用借債人沒有現金、急需用錢的機會,短期放貸出去,這樣很快就會取得極高的利率,財源由此得以廣進。

在曆史上,由於猶太人要四處逃亡,無法擁有房屋和土地,隻能將財產隨身攜帶,以便應付各種不測。所以猶太人對錢非常珍愛,尤其是現鈔,宛如對生命的珍愛一般。另外,除了現鈔,黃金、鑽石也特別便於攜帶,所以,猶太人特別喜歡做黃金、鑽石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