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慶典禮儀——節慶禮儀中的常識 Ⅰ傳統的中國節日與禮儀
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有 一些基本特征。
①產生的時代久遠,並一代一代重複,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演變而有所變異 。
②有固定的日期,特定的習俗內容。
③節俗禮儀的背後有古老的民俗心理作支撐,大多數習俗活動背後均有古老的傳說故事。
④民族性、地域性很強,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其節日內容不盡相同。
(一)春節
春節是我國農曆的新年,在民間,它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古稱元旦。 據民間習俗,從臘月二十四起直至新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止都稱春節。現在,春節的慶祝活動 一 般從大年三十(二十九)開始。春節期間,家家戶戶清掃一新,貼春聯、貼年畫、守歲、放鞭 炮、拜年等活動豐富多彩。
(1)掃塵
每到年終,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每家每戶都要徹底地打掃屋子,以表示去舊迎新。
(2)辦年貨
臘月期間,人們都要上街采辦過年的物品,買年畫。
(3)吃團年飯
吃團年飯意為一家團圓。臘月的最後一天,要全家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凡家中在外地工 作或學習的家人都會盡可能趕回家團聚。這頓飯要吃得歡歡樂樂,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 征意義,如魚(年年有餘)、整雞(大吉大利)、青菜(清潔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飯時, 不要說喪氣的、不吉利的話,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盞,不要碰翻椅凳,因為這些會被視為不 吉利的征兆。
(4)守歲
在“一夜連雙歲,三更分兩年”的除夕之夜,人們有通宵守歲的習俗。這一夜,燈火通明, 家人圍坐一起暢談,小孩還可以從大人那兒得到壓歲錢。除夕之夜,在我國北方,家家都要 包餃子。
(5)鞭炮迎新
“爆竹一聲除舊歲,總把新桃換舊符”。古代燃放鞭炮是為了驅鬼祛邪,而如今則表示吉慶 歡樂,鞭炮越響,來年家庭財源會越興旺。
(6)拜年
春節拜年是一極富人情味的禮儀習俗。新年伊始,人們走親訪友,登門拜年互致節日祝賀, 聯絡感情。拜年的習俗各地並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親訪友。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潔。 出門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賀新年,說些吉利話,即使是遇見平時與之開慣了玩笑的人也不能 隨便開玩笑。見到長輩要行拱手禮。走親訪友要攜帶禮物。
過年時,招待賓客的食物極有說法。吃柿子蘋果,意為事事平安。吃年糕會有年年高升之意 。
春節期間,人們還經常走上街頭,參加舞獅子、耍龍燈、踩高蹺、逛花會等娛樂項目。
(二)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這一天叫上元月,這天晚上稱元宵。自唐朝開始 ,民間就有元宵之夜觀燈的風俗。據載,漢文帝劉恒將農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現在元 宵節有很多節俗活動。
(1)舞龍或舞獅
各地組織龍燈隊,從初三、初四開始走家串戶玩耍,元宵夜,各隊龍燈聚在一起表演。
(2)放燈、觀燈
按照“除夕火,元宵燈”的習俗,元宵夜,家家戶戶掛燈放焰火,人們以觀燈為樂。有的地 方還製燈謎,人們觀燈之時還可猜謎,增添了遊樂興致。有些單位組織燈會,場麵盛大而壯 觀,我國北方還於這一日展覽冰雕、冰燈,供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