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吃元宵
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湯圓),象征家庭團圓、和睦幸福。
吃元宵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了,唐代,把元宵叫做“湯圓”,宋代稱“元宵”為“元子 ”。
(三)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節期是每年冬至後的106天,即公曆4月5日前後。清明又是24節氣之一 ,被民間演變成節日始於春秋時代。
古時候,到了清明節,人們都要焚香燒紙、上墳掃墓,祭祀先人,還要舉行插柳、踏青、鬥 雞、放風箏等活動。
如今,每逢清明節,人們手持鮮花或小花圈,為故人掃墓,焚香燒紙錢。不少單位還組織學 生、職工,為英烈掃墓,向他們敬獻花籃。許多人結伴踏青,欣賞美麗的春色。而“世界風 箏都”濰坊市舉辦的國際風箏節和北京等城市舉辦的風箏比賽,讓國內外遊客大開眼界。
(四)三月三節
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國古代上巳節。傳說,這一天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人們要在清水河邊 洗 濯。《後漢書·禮儀誌上》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之上,曰洗濯祛除。”後來, 便演變為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節日。現在,我國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地方都保留有這個傳 統節日,隻是“洗濯祛除”已經省卻。華南地區隻保留地菜煮雞蛋的習俗。據說,吃地菜煮 的雞蛋去風濕,在洞庭湖一帶至今流傳有“三月三,吃了地菜煮雞蛋,踩得鵝卵石頭爛”的 說法。北方有些地方過去要於此日舉行盛大的廟會。現在三月三變成了一個休息、遊樂、開 展集市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節日。
三月三節在一些少數民族特別被重視。
廣西壯族要於三月三舉行“歌圩節”。人們穿戴著鮮豔的民族服裝,雲集山頭曠野、草坡竹 林,搭起布圍縱情歌唱。歌圩節上,人們不僅可以歡歌,還可進行物質交換。三月三節是壯 族的綜合性節日。
三月三是貴州侗族最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撈魚、殺雞、煮米酒,祭祀自己民族的英雄,同 時,青年男女通宵唱歌歡慶。
另外,土族、白族、彝族、黎族等少數民族都要於這一日開展節日活動。
(五)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端午節的 節俗禮儀一開始就圍繞“除鬼驅邪”展開。因為,五月雨水多,溫差大,同時,又是長江黃 河 汛潮,常有水災發生。於是人們在端午節舉行“驅邪”的活動。
關於端午節,相傳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懷抱石 頭投汩羅江自盡,兩岸百姓知道後,紛紛劃船打撈他的屍體,並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魚蝦飽 食後不吃他的屍體。此傳說曆代沿襲下來,演變成如今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節日 的習俗禮儀有:
(1)掛菖蒲、艾葉
民間特別是農村家庭,門窗上要掛菖蒲、艾葉,用以驅鬼避邪保平安。雖然這是迷信,但因 艾葉、菖蒲具有殺蟲、驅寒、消毒之用,故這一習俗一直保持下來,城鄉許多家庭都在這一 日采集艾葉,以備常年家用。
(2)吃大蒜頭、喝雄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