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家庭要備一桌豐盛於平日的飯菜,全家共享。這一餐習慣上要吃大蒜煮肉,喝雄 黃酒。大人會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額頭上沾上雄黃,或畫一個“王”字,去病消災。這種習俗 在現代城市已逐漸被人遺忘。
(3)吃粽子
粽子又名角黍,端午吃粽子是我國民間長久盛行的習俗。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子已 經流 行。關於吃粽子來源的說法很多,但主要還是為了紀念屈原。在湖南嶽陽、益陽一帶,端午 還興吃麻花,當地把它稱“油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節,也要提一串麻花。
(4)劃龍舟
劃龍舟是端午節一項盛大活動,據說,龍舟賽是從屈原投江後,人們組織舟船,競相劃漿, 尋找屍首演變而來的。經過曆代相傳,龍舟競渡已成為了全國性節日競技活動和體育活動。
(5)互贈節禮
端午節,親朋好友之間有送節禮的風俗,一般以粽子、鹹蛋、豬肉等相贈,女婿要去給丈人 、丈母娘拜節。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過端午節的,其習俗活動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朝鮮族人在端午節時要 製作以江米或粘黃米等做的傳統食品——打糕。
(六)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時節,桂花飄香,秋高氣爽,明月當空, “一夜明月今宵多”。人們把月圓當作人間團圓的象征,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1)賞月吟詩
每當十五的月亮升起,清輝灑滿大地,人們在露天(有條件的可以擺在桂花樹下)擺 上桌凳, 把圓形的果子(蘋果,棗子)或圓形食品(月餅)供於桌上,全家人圍桌而坐,共享明月清輝 。文人雅士往往詩興大發吟詩唱對。因工作、學習不能團聚的夫妻、情侶,望著皎潔的圓月 ,自會勾起兩地相思。
(2)吃月餅
中秋節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作為應節美點,味美,又寓團圓之意。關於吃月餅的起源,始 於元代。民間以月餅作為中秋節的最佳食品。
(3)贈送禮物
中秋節,民間要走親訪友,互贈禮品。青年男子趁此節日拜會嶽父母,禮物不拘輕重,可以 是月餅、糖果、酒類、糕點等等,最好是成雙成對。
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都有獨具特色而又富於民族情趣的中秋禮俗。如苗族山寨中秋節時的 “跳月”活動、雲南傣族中秋之夜盛行的“拜月”習俗、毛南族過中秋節時用月餅祭月亮和 祖先等。
(七)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農曆九月九日,月 日並陽,故稱“重陽”。重陽節時,正是秋風送爽、桂樹飄香之際,人們在這一天登高、喝 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陽糕等習俗自戰國時起一直流傳至今。如今,每逢重陽節,人們登山 遠足,政府還把重陽節定為“敬老節”,向老年人表達敬意之情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等。
(八)冬至與臘月
冬至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氣,時間是12月22日或23日。過了冬至,我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最 寒冷的時期。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古代,在這一天有祭天、祭祖、拜賀、食百味餛飩等習俗,今天 ,人們也在這一天祭祀先祖。
臘月為臘月初八,有吃“臘八粥”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