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初,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確定為母親節,以表示對母親的 崇敬和感謝。
母親節這天,全家人團聚並且讓母親休息一天。當日,父親們要負責做家務和照料孩子,以 便使妻子好好休息一天。孩子們則不準貪睡,一大早就要爬起來去為媽媽做上一頓早餐。正 餐要全家一起出外去吃。
在母親節,人們要向自己的母親贈送表達自己心意的禮品,其中鮮花是最受人歡迎的。當天 不能趕回家當麵向母親祝賀節日的,通常要打電話向母親致意。
1910年美國基本上正式確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然而父親節真正成為全國性節日 , 要比母親節晚近60年。直到1972年,這一節日才得到法律的確認。
人們在父親節要佩戴鮮花以表達對父親的敬意。如果父親健在,應當佩戴紅玫瑰。如果父親 已經去世,則應佩戴白玫瑰。目前美國各州選定的向父親表示敬意的鮮花不盡相同。
受西方文化影響,許多海外華人都研究過母親節和父親節。近年,我國城市中也逐漸興起了 這兩個節日風俗。
(五)複活節
複活節亦稱為耶酥複活瞻禮或主複活節,它是基督教用以紀念耶酥複活的一個宗教節日。複 活節的日期是每年春分(3月21日或22日)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節期有的國家是4天,有的 國家為122天。
傳說耶穌受難後的第3天清早,他的信徒們發現耶穌墳墓的墓門大開,耶穌的屍體不見了, 隻剩下裹屍布在那裏。信徒們以為有人把耶穌的屍體挪走了,便哭起來。這時天使顯靈說: 耶穌已經複活了。
複活節是僅次於聖誕節的基督教第二大節日,每逢此日,教會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禮拜。信 徒們相見,第一句話就是:“主複活了”,複活節期間,人們經常互贈複活節彩蛋,在古代 ,雞蛋象征著生命,並被視為耶穌複活的墳墓。
西方還有複活節小兔一說。兔子被人們選作生命的象征。時至今日,孩子們過複活節依然少 不了吃兔子糖和講述各種有關兔子的故事。
複活節這一天晚上,西方國家的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舉行晚宴。晚宴上的傳統主菜是羊 肉和熏火腿。用羊祭祀是基督教信徒千百年的傳統,而豬象征著幸運。複活節贈送的禮品主 要是雞蛋,人們把煮熟的雞蛋藏在樹穴、草叢等地方,讓孩子們四處尋找,充滿著節日的快 樂。
(六)感恩節
感恩節是北美獨有的節日,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人的感恩節,加拿大則定在10月的 第二個星期一。
感恩節源於北美的普利萊斯。1620年9月102名英清教徒為了擺脫宗教和政治上的迫害,乘坐 “五月花”號木船,經65天海上漂泊至普利萊斯。由於嚴寒、疾病和缺少衣食,第一個冬天 便奪走了半數以上人的生命。純樸的印第安人同情他們,給他們食物,並教他們狩 獵、種玉米、捕魚、蓋房等技法。
移民們經過辛勤勞動,終於在第二年獲得了可喜的豐收,闖過了生活的難關。為了感謝上帝 賜予的收獲和增進同印第安人的友誼,他們用火雞、玉米等勞動成果製成佳肴,自製啤酒, 大擺筵席。當時印第安人也帶著鹿和火雞應邀前來,一連歡慶了三天。白天設宴,舉行體育 活動,夜晚載歌載舞。
1863年林肯在白宮宣布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為全國感恩節,號召美國人民不分東西南北,共 同為美國的繁榮做出貢獻。
在美國,感恩節是合家團聚的日子,其隆重程度類似於中國的春節。在這一天,總統和各州 州長都要發表獻詞,一些大城市舉行花車遊行,全國放假三天。
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頓飯就是感恩節的晚餐,主要食物是火雞和南瓜餅,此外還有紅薯 、玉米、布丁和芒果醬等。
火雞是傳統食物。其烹製法是將其肚內填滿用核桃仁、玉米渣等拌成的餡,然後刷上油,用 火烤。烤成後內嫩外酥,味美可口,香氣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