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涉外禮儀——國際交往中的禮儀指南 Ⅰ什麼是涉外禮儀
雖然在對外交往中,各式各樣的禮儀紛繁複雜,但萬變不離其宗,隻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則 ,就能理解規範背後的涵義,在行動中會更加文雅大方、彬彬有禮。
涉外禮儀的原則,不是哪個人規定的,而是在長期國際交往中形成和發展的。在涉外接待方 麵,各國禮儀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具有各自的特點。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慢慢演化為一 種國際慣例,為各國共同遵守。但又由於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方麵的差異,各國在禮儀工 作上的具體做法,又具有本土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特色。
我國的禮儀工作是在尊重國際慣例和各國民族習俗的基礎上不斷革新、不斷完善而形成的。 其中的基本原則,更須要認真領悟,相信會對每一位要接觸外賓的人員有所裨益。
(1)禮儀服從大局原則
各國的禮儀工作,特別是政治性的,主要是根據本國的對外政策組織安排的,盡管形式不一 , 但歸根到底還是在本國的對外框架之內的,因而,在涉外交往中,要有大局觀念,不能偏執 任意,如,國家禁止向某國出售某種材料,你就不能頂風而行。
(2)不卑不亢、平等待客原則
在涉外活動中,對待外國來訪者,既不能奴顏婢膝、低三下四,也不能趾高氣揚,冷淡無禮 ,妄自菲薄和狂妄自大都是無知的表現,更不符合涉外禮儀。正確的態度是不卑不亢。對於 外國來訪者,我們是主人,理當熱情待客,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喪失個人氣節和民族尊嚴。
另外,涉外活動中,通常在雙方關係上講對等,多方關係中講平等。所以,盡管各國情況不 同,但對於客人要一律平等。除了外交儀式上視國家關係予以區別外,民間交往多注重經濟 利益或社會效益,不應有三六九等之分,即使政府間冷淡,民間交往還是宜平等待客為上策 。
(3)注重實效原則
經過實踐和創新,我國已形成了一整套不同檔次的涉外禮儀規格。所謂平等,不是相同,而 是人格、國格上的平等對等。由於每批來訪的對象有千差萬別,且各有不同要求,我們的接 待人員應事先作好調查,以準確了解來訪對象的實際情況,作好研究並恰當處理各種問題, 使禮儀工作的安排有針對性,重禮儀、重實效,不講排場,更不能鋪張浪費。
(4)平等互利原則
平等就意味著相互尊重,它包括尊重對方和捍衛自尊兩個方麵。尊重對方就要不論對方的國 家是否強大,企業是否龐大,或者風俗習慣、宗教法律等等是否和我們相同,都要不歧視對 方。尊重往往以其外在形式表現,尤其是表現在言談舉止之中。所以,這時的生活小節往往 不比正規禮儀次要。相互尊重的另一方麵就是自尊,隻有自尊才能得到對方對你、對你的單 位、甚至對你的國家的尊重,才能談得上真誠合作,平等合作。
所謂互利,就要使合作雙方都在合作中得到恰當的利益。無論你的單位是否掌握著主動權, 都要與人為善,不要以為“商場如戰場”就是你死我活的競爭而寸步不讓。香港首富李嘉誠 曾對他的兒子教誨說,如果你可以得到10%的股份,經過爭取可以得到11%,那麼你最好隻取 9%,這樣人家才會下次和你愉快地合作。這裏包含著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一次的11%,絕 對不會比兩次9%的利益多,而且得到了一個合作夥伴和越來越多的合作機會。當然這種互利 是以不損害自己單位的主要利益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