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由勤儉敗由奢 經商如打仗(1 / 2)

第八章 成由勤儉敗由奢 經商如打仗

晉商是近代中國商人中,遊曆最廣,冒險最多,有膽有識的一群。他們不畏艱辛,拉著駱駝,千裏走沙漠,冒風雪,犯險阻,北走蒙藏邊疆:橫波萬裏浪,東流東瀛,南達南 洋。充分表現了他們不畏艱辛、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如晉商在清代開辟了一條以山西、河北為樞紐,北越長城,貫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庫倫,再至恰克圖,進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亞,又達歐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國際商路,這是繼我國古代絲綢之路衰落之後在清代興起的又一條陸上國際商路。

西北新疆伊犁、塔爾巴哈台等地也是晉商活躍之地,並進而“遠賈安息”(今伊朗)。晉商從明代已與日本貿易,清代乾隆時晉商範氏是赴日貿易的最大洋銅商,清末晉商又在韓國、日本開辦了銀行。這些事業的成功,沒有非常的氣魄與膽略是不可能實現的。

經商猶如打仗,險象環生是常事。他們不僅要經曆天氣環境之險,還常常遇到被盜賊搶掠及至喪失生命之險。如榆次人秦必忠自幼經商,很有膽識。清嘉慶時茶行初興,北方人到南方辦茶,對舟楫風波往往視為畏途,而秦必忠卻坦然無懼,經常往返,獲得厚利。有一次南下,正趕上大水災,淹沒了十多個縣,被困在船上70多天。當時航路未通,隻好繞道廣東省回來。

清嘉道以來,社會很不安定,盜賊四出,商人外出經商很不安全。晉商到包頭經商,殺虎口是必經之路。當時有民謠稱:“殺虎口,殺虎口,沒有錢財難過口,不是丟錢財,就是刀砍頭,過了虎口還心抖。”但是旅蒙晉商並不因此退縮,而是人越去越多,勢如潮湧。

為了適應社會不安定的現狀,還有一些晉商,自己練就武功用以防身。

晉商從不畏懼戰亂和路途遙遠,因為隻要這兩者在,便會有豐厚的回報。

康熙年間,為了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的叛亂,清軍北進草原,行軍作戰,軍需是一大問題。為此清政府放寬禁止漢民到蒙境的規定,組織一部分漢族商人,隨軍貿易。隨軍貿易商人除了販運軍糧、軍馬等國需品外,還在草原與蒙古人進行貿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貿易規模逐漸擴大,成為很有勢力的商人。這些旅蒙商人中絕大部分是晉商。

著名旅蒙商號大盛魁稱雄蒙古草原200多年,其創始人山西太穀人王相卿、祁縣人張 傑、史大學,原本都很貧苦。王相卿,幼年家貧,被生活所迫,到山西右玉縣為人傭工,曾在清軍費揚古部隊當夥夫,服雜役。張傑、史大學在康熙時隨著清軍征討噶爾丹部隊做隨軍貿易,當時僅是肩挑小販,即貨郎。後來三人合夥做生意,開始時營業不佳,張、史二人返回原籍另謀生計。過些時日,營業稍見好轉,王相卿又把張、史二人邀來,繼續合作。

三人先開了一家名叫吉盛堂的商號,到康熙末年,改名大盛魁。在大盛魁財神廟座前,陳列著一條扁擔、兩大木箱、一塊石頭。據說這是為紀念創業而保存:扁擔是紀念創業人是以戶挑貿易起家;木箱,一說是創始人用的貨箱,一說是裝財物之箱;石頭是創業時當作秤銀子的衡器。大盛魁在初創時的困難可想而知。

創業初期,大盛魁趕著駝隊去運貨。有時趕上青黃不接的季節,萬裏朔漠,人煙稀少,十幾峰駱駝行走在空曠的荒野上,那樣的孤單和渺小。路途之勞苦,沒有親身經曆的人是很難想像的。單說一日三餐,每頓吃的幹糧不過是一把炒米。好在他們大多是苦出身,不以為意。

在草原上銷售貨物,要吃不少苦。牧戶之間相距幾裏是常見的,大盛魁的人每日負重走上幾十裏是司空見慣的。空曠的原野上沒有遮風避雨的地方,隻能聽任風吹雨打,日曬霜凍。牧民隨草場遷移,大盛魁的人就要在黑夜中摸索,擔驚受怕。

掌櫃王相卿有一次帶人沿科布多河上行,到上遊一處草場推銷貨物。等他們走幾十裏坑窪不平的地趕到的時候,才發現那裏的蒙古人不知何時已移居別處。等候他們的是無邊的黑夜和四周哭嚎著的一群惡狼,饑鋨、疲憊和恐懼把他們推到絕望的邊緣。萬般無奈之中,他們燃起篝火,手握長刀,坐守到天明。

讓大盛魁頭痛的還不止這些。漠北草原不同於內地,地廣人稀,時常有盜匪出沒。匪徒借助地理條件,來無蹤去無影,防不勝防。過往行人需要自我保護,經商的人大多結夥雁行。大盛魁初到這裏,就聽說此地有一群劫匪出沒,駐防清軍和地方衙門揖捕多日,連個人影也沒有抓到。

大盛魁有一次遇上了攔路搶劫的馬賊。幸好大盛魁的兩個人隨身沒有現銀,馬賊刀下留情,沒有要他們的命。從此,大盛魁規定:到偏遠的地方售貨,最好是物物交換,以防意外,銀兩被搶,損失更大。這倒符合蒙古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