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軍事上作戰武器的出現 第二節 指南針的發明(1 / 1)

第三章 軍事上作戰武器的出現 第二節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它是指示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常用於航海、旅行和行軍中;早在我國古代戰國時已有用天然磁鐵礦做成的指南針,稱為"司南",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在20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發現一種鐵礦石,它具有磁性,能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像一位慈愛的母親撫摸著她的孩子一樣,所以當時把磁石叫作"慈石"。開始人們琢磨著把有磁性的鐵礦石磨成磁石棒,然後用一根很細的繩子拴在磁石棒中間,使它能平行地吊起來,就會看到它的一端永遠指向南方,而另一端就指向北方。

我們的祖先,為了製作出指示方向的工具,動了許多腦筋。他們觀察北鬥星時,知道北鬥星指引人們朝北的方向。見到它的形狀像一個大湯匙,從中得到啟示。於是把磁石雕琢成很輕的湯匙。湯匙的底部磨成圓形,再把湯匙放在一個光滑的銅盤上。用手輕輕轉動匙柄,待匙柄停下來時,可以見到匙柄永遠指向南方。祖先把它叫"羅盤",這就是古代的指南針。

人們在使用這種"羅盤"的過程中,覺得它體積大,攜帶不方便,有時不夠靈敏,又改進成指南魚--用一塊鐵片製成魚的形狀,再安一塊磁石,使魚形鐵片磁化。隻要把魚形鐵片往水裏一放,它浮在水麵上,魚頭是N極便會自然朝向南方。後來人們又經過多次改進,把磁石磨成很細小的磁針,用一根小細棒頂尖頂著磁針的中間,使磁針平行,這樣人們使用就很方便了。無論是雨天或霧天,在海上或陸地,都能準確地辨認方向。

我國發明的指南針,在12世紀後傳到了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又很快傳到了世界各地,從而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為全世界的文化、經濟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