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類飲食文化 第八節 鉛筆帶來的發現--糖精(1 / 1)

第六章 人類飲食文化 第八節 鉛筆帶來的發現--糖精

糖精也來自一次偶然的發現?

俄國的化學家法利德別爾格是美國化學家雷姆遜的學生,後來成為巴爾的摩大學的研究員。1879年的一天,他用鉛筆記下了一次實驗結果後,便同往常一樣,習慣性地把鉛筆插在口袋裏。這時突然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便匆匆地往家趕,也許親友們正著急地等著他呢!

回家後他忙著幫妻子往桌上端菜招待前來祝賀的親友。席間,親友發現香酥雞是甜的,炸牛排也是甜的。他的妻子覺得很奇怪,她沒有在菜中放糖啊!

客人走後,他們開始找甜味從何而來。法利德別爾格走進廚房,把用過的餐具舔了一下,發覺是甜的。他想,這一定是他用手端過餐具的結果,他又舔了舔手,手也是甜的。他又想,手為什麼是甜的呢?

"對了,手用過鉛筆,有可能是從鉛筆上來的甜味。"於是他又舔了舔鉛筆,果真鉛筆上有甜味。

那麼,鉛筆上的甜味又從何而來呢?

原來,他在研究一類叫芳香族磺酸的化合物,鉛筆就是在實驗室裏沾上這類化合物才有了甜味。糖精就這樣被偶然發現了。

從此,法利德別爾格集中全部精力研究糖精,終於從煤焦油中提煉出了糖精。機會和努力,終於給法利德別爾格應有的回報。

1879年,他在美國獲得了發明糖精的專利權。1886年,他遷居德國,並在德國建立了世界上生產糖精的第一個工廠,開始了專業生產糖精的曆史,使糖精從無意發現走向有意生產。

糖精學名為鄰磺酰苯酰亞胺,甜度為食用糖的300~500倍,沒有營養價值。科學家們雖然發現大量食用糖精且同時大量吸煙的人患癌症的幾率增加,但這很可能是偶然的。雖然至今尚無食用糖精就一定致癌的結論,但已經有在短期內大量食用糖精是有害的許多事實。所以,為了慎重起見,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每人每天用量不應超過5毫克千克體重。

此外,人們還在不懈地找尋糖精代用品。例如,已找到最甜的天然糖源"丹林",它是從非洲象牙海岸等國的植物"沙馬了"中提取的,其甜度為砂糖的1500-3000倍,且無毒,產生熱量低。又如,從非洲加納森林中的一種植物中提取的"卡坦精",其甜度為蔗糖的60萬倍,被稱為"世界上最甜的物質",如果解決了其來源和成本等問題,則有可能替代糖精。